第一百七十二章 警戒舰
从时间看,斯普鲁恩斯几乎是同时出派了侦察机。i
只是,在规划侦察区域的时候,斯普鲁恩斯的基本条件没有那么优越,因为他只有两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在确保发起一次规模⾜够大的攻击的情况下,他最多只能出动二十架俯冲轰炸机执行侦察任务。
说⽩了,找到国中舰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掉国中舰队。
如果找到了国中舰队,却没有⾜够的能力⼲掉国中舰队,那将毫无意义。
为此,斯普鲁恩斯就得在侦察与攻击之间做出权衡。
问题是,二十架侦察机的搜索范围十分有限,即便算巡洋舰搭载的⽔机飞,也无法进行广域搜索。
十三⽇夜间,斯普鲁恩斯给哈尔西发了一封电报,让哈尔西出动⽔机飞。
当时,这封电报没有被国中舰队截获。主要是,斯普鲁恩斯使用的通信距离较为有限的短波电台,然后由所罗门群岛的驻军把电报转发给了哈尔西。此外,国中陆战队刚刚登新不列颠岛,还在攻打腊包尔,因此没有建立起无线电听监与测向站,而战舰的无线电听监设备远不如部署在地面的无线电听监站那么灵便,基本没法截获几百公里之外发出的短波信号。
哈尔西确实出派了⽔机飞,只是作用不大。
当时,能够部署到所罗门群岛,并且正常出动的,也就只有那些不需要使用机场的⽔机飞了。只是,⽔机飞并非不需要机场,只是在作战使用的时候,可以在海面起降,在维护的时候,依然得依靠机场。也就是说,⽔机飞不可能长期部署在所罗门群岛,必须定期返回澳大利亚进行维护。
更重要的是,⽔机飞并不是理想的侦察机。
说⽩了,⽔机飞的速度太慢了,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很容易遭到拦截,更容易遭到攻击。别说舰载战斗机,即便是装了机的⽔机飞,也能击落另外的⽔机飞,让其无法靠近舰队。
十四⽇午,只有四架⽔机飞到达所罗门群岛。
显然,这太少了。
对斯普鲁恩斯来说,搜寻国中舰队是个大难题。
按照他的推测,国中舰队肯定在新爱尔兰岛北面,但是在什么时候到达的,以及之后的航向都无法推断。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国中舰队在爱尔兰岛北面的话,就肯定会搜寻第31舰队。也就是说,国中舰队肯定会向东航行,只是航速不会太快,也不会前往所罗门群岛北面,因为国中舰队所剩燃油,仅够其在新爱尔兰岛北面活动两天,然后就得返回与补给舰会合。
据此,斯普鲁恩斯确定了重点侦察海域。
显然,斯普鲁恩斯本没有想到,李向龙通过相互补给的办法,提⾼了续航力较差的中小型战舰的巡航时间。
斯普鲁恩斯更没想到的是,国中舰队一直在向东航行。
原因很简单,李向龙在十三⽇夜间,派了一架⽔机飞前往战列舰编队,让方志盛安排巡洋舰掩护补给舰前去与航⺟战斗群会合,并且把补给地点定在了新爱尔兰岛北面,即在与第31舰队决战之后就进行补给。如果在十四⽇依然没有找到第31舰队,航⺟战斗群将在夜间转为向西航行,主动与补给舰会合,补给地点则在新爱尔兰岛西面,避免在补给的时候遭到打击。
可以说,李向龙非常胆大。
关键是,斯普鲁恩斯本没有预料到这一点。结果就是,由他确定的侦察区域向西偏了近两百公里。
这意味着什么?
虽然航⺟战斗群依然在第31舰队侦察机的搜索范围之內,但是并非在主要搜索区域里面,因此被发现的概率大幅度降低。i
说⽩了,斯普鲁恩斯只能靠运气了。
当然,这并非斯普鲁恩斯做的所有事情。
如果由此断定斯普鲁恩斯是一个才华平庸的舰队指挥官,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在十三⽇夜间,斯普鲁恩斯就对击败李向龙不抱太大的希望,至少不再认为能够偷袭李向龙。
如果不是没有选择,他肯定会率领第31舰队返回珊瑚海。
更重要的是,斯普鲁恩斯昅取了珊瑚海大海战的经验与教训,而且从战中学会了一些国中海军的战术,特别是防空战术。
要知道,国中海军的防空战术,在珊瑚海大海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如果不是前出的防空战舰提前发现了美军机群,以及随后又提前发现了美军的第二波攻击机群,西南太平洋舰队肯定会惨败。正是前出的防空战舰,为舰队提供了十多分钟的预警时间,让舰队有⾜够的时间出派所有防空战斗机,加強舰队防空,才在遭到攻击时只损失了一艘舰队航⺟。
对此,斯普鲁恩斯也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当然,他也有事实该战术的基础。
战后,几乎所有军事学家都认为,雷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而且是影响最深远的武器系统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雷达改变了战争的面貌,让战争变得更加惨烈。
只是,雷达并非国中首创。
在国中之前,英国就制造出了世界第一部雷达,只是不具备实用价值,而且国中的雷达技术,也有一部分来自英国,即通过间谍窃取了关键技术与设备,才在大战前研制出了具有实用能力的雷达。
得益于同盟关系,国美也很快获得了雷达技术。
更重要的是,国美海军是率先装备雷达的海军之一。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国美海军对雷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主要是受海军的传统战术思想影响,很多海军将领都认为,在主力舰的炮战中,雷达几乎派不用场,最多在夜间取代探照灯,而且测距与测向的精度都远不如光学测距仪,因此雷达基本不可能用来直接指挥炮战。但是在大战爆发后,国美海军立即认识到,雷达最重要的用途不是指挥炮战,而是防空。接下来,国中海军在西太平洋场战完胜⽇本海军,让国美海军有了深刻认识,从而开始重视雷达。
当时,国美甚至从英国进口了一批雷达。
珊瑚海大海战,再次彰显了雷达的重要。在总结战败教训的时候,斯普鲁恩斯就明确提到,国中海军在雷达的优势,赋予了国中舰队更加多的选择,而且提⾼了国中舰队的作战能力。
结果就是,在短短一个多月里,美军为十多艘轻巡洋舰配备了雷达。
事实,也只有美军才做得到。
要知道,当时雷达属于尖端设备,别说大批量生产,能够规模生产都很不错了。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国中总共只制造了不到一千部舰用雷达,国美也只制造了一千多部,与其他那些产量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武器装备相比,雷达的产量低得惊人,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雷达的技术含量较⾼。
当然,这也与电子工业在大战爆发后才兴起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给太平洋舰队补充雷达,美军甚至把大西洋舰队战舰雷达拆了下来,直接空运送往太平洋场战。
当时,第31舰队里就有四艘轻巡洋舰安装了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
正是如此,斯普鲁恩斯才有能力采用新的防空战术。
说⽩了,就是国中海军防空战术的翻版,即在威胁最大的方向,部署一艘、或者多艘对空警戒舰,把防空警戒范围增加五十到一百公里,以此扩大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区域,获得十分钟以的预警时间。
十分钟之內,一艘航⺟能够出动十架以的战斗机,并且让这些战斗机爬升到五千米。
可以说,在舰队防空中,这十分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斯普鲁恩斯把四艘配备了雷达的轻巡洋舰都置于西面,而且在离旗舰五十公里与一百公里处,分别设置了两道警戒线。此外,防空战斗机的巡逻范围也扩大了五十公里。如果外围警戒舰发现了来袭敌机,第31舰队就能获得十五分钟的预警时间,不但能让剩下的战斗机全部起飞,还能调整队列。如果內层的警戒舰发现了来袭敌机,舰队也能获得十分钟的预警时间,让战斗机及时升空。
只是这一部署还有一个更加显著的作用:阻止敌人的侦察机靠近舰队。
说⽩了,如果在⾜够远的距离拦截了侦察机,那么侦察机就算发出了电报,报告的也是警戒舰的位置,而不是舰队的位置。警戒舰与舰队有五十到一百公里的距离,相当于让舰队获得了更大的机动空间。如果攻击机群按照警戒舰的方位发起攻击,那么在到达之后还得花时间搜寻舰队,也就让舰队获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甚至有⾜够长的时间逃出攻击机群的打击区域。
有趣的是,当时并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要到这场海战,即后来被称为“所罗门海战”的战斗之后,中美海军才对防空警戒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因此调整了航空作战战术,也使得以航⺟为核心的舰队作战战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