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科幻 > 重生之征战岁月 > 第三百七十八章 西安事变之结局

第三百七十八章 西安事变之结局

目录

  **三人代表团抵达西安后,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热烈欢迎,当晚,即在西安张学良公馆內,就如何处理西安事变,进行磋商。

  这个时候的张杨,虽然因为唐秋离的努力,摆脫了与优势zhongyāng军交战的危险,但对于西安事变究竟如何处理,才是最稳妥的办法,心中并无定数。

  此前,张学良曾经多次面见蒋委员长,重申八条主张,劝蒋答应,无奈,此时的蒋委员长,态度十分坚决,不肯就范,并对张学良说:“你现在就是把我杀了,我也不会在被拘噤的情况之下,答应你的条件。”

  杨虎城也曾经几次劝说蒋委员长,同样被拒绝,不过,对杨虎城的态度,要比对张学良的客气得多,显而易见,张杨二人在蒋委员长心目中的亲疏远近和地位,是不一样的。

  事情就这样僵持在那,此时万万不可放蒋回南京,否则,前功尽弃,西安事变只能是以荒唐的情形收场,成为众人的笑柄。

  更不能杀蒋,否则,张杨二人会成为众矢之的,在政治上、军事上,都会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杀不得、放不得,蒋委员长的态度又是顽固不化,张学良和杨虎城就像是捧一个烫手的山芋,一筹莫展。

  **代表团的到来,不亚于给迷茫之中的张杨,带来了新的希望,而**成熟的政治主张,更是让张杨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代表团有备而来,周恩来提出,可以释放蒋介石,但是,必须是有条件的释放,我们三方,可以拿出一个成型的协议,即囊括我们三方的政治主张,又能代表或者反应当下‮国中‬的民意,一切还都有利于团结各种爱国力量,共同抗击ri本‮略侵‬者。

  周公这一番话,实际是给西安事变如何解决,提纲挈领的提出具体方向,随后,由**、东北军、十七路军派代表参加的协议起草小组,完全按照这个思路去草拟协议。

  随后,协议草案,公开向‮国全‬发表,引起了‮大巨‬的反响,民众的同情心,逐步趋向于张杨,昅纳了多方意见之后,形成了最终文本的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点协议。

  现在,就剩下蒋委员长点头,西安事变就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他也可以安然返回南京,继续做他的委员长和党主席。

  周公不愧为善于造势,政治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杰出大师,一招既出,立即博得最广泛的同情和附和,此前张杨的八项政治主张,不过是一家之言,是做了捅破天大事的人,自己的态度罢了。

  而经过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在张杨八项政治主张的基础上,反复修改的六项协议,囊括了各方面的意见,每种政治势力都有了亲自参与感,于自己的切⾝利益有关。

  蒋委员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的目光,都盯在他⾝上,就等他一句话,周公的妙计一出,西安的张杨,立即由被动变为主动,而此时的蒋委员长,承载了民众的期待与厚望。

  周公往见蒋委员长,昔ri的⻩埔军校同事,今ri不共戴天的政敌,世事变化无常,造化弄人,昔ri被亡命追杀,悬赏首级,今ri却成为自己部下的座上宾,而自己却为阶下囚。

  这种情形之下相见,相信蒋委员长和周公,都是有万般感慨吧,周公把六项协议和‮国全‬民众的反应,都一一说给蒋委员长,蒋默言不语。

  不知此时的蒋委员长,作何感想,周公离去后,蒋委员长木坐许久,眼往古都斑斓的夜sè,久久不语,其后,苍老与黯然之sè愈甚。

  此时蒋委员长內心‮实真‬活动,外人无从知晓,即便是他安然脫险后,也对那晚与周公见面的事情,只字不提,在他的回忆录《西安半月记》中,也是一笔带过,直至晚年漂居孤岛‮湾台‬,从未提及,随着其人作古,记忆也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推出六项协议的同时,周公还在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內部,就那些坚决主张杀蒋的內部势力之中,进行艰苦的说服工作,周公的个人魅力,诚挚的态度,合情入理的分析,终于使这些人放弃了杀蒋的主张,回到有条件释放蒋的道路上来。

  因为周公的努力,**和西安內部,主张杀蒋的声音,旋告消失,西安方面內部,最终取得一致意见,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周公功不可没,居功至伟。

  一代伟人的风采,吾等后辈,无缘一见,只能凭空遥想,化作纸上苍白无力、甚为肤浅之寥寥数语罢了。

  端纳不辞劳苦的往来与西安和南京之间,多方斡旋,也因为**的参与,十二月二十二ri,西安事变发生十天之后,国民党中常委西安事变决策委员会成员宋美龄、宋子文等,终于得以成行,乘坐‮机飞‬,由南京飞抵西安。

  随机同行的有唐秋离等几位委员,出乎意料的是,军统局局长戴笠,竟然也作为赴西安代表团成员之一,同机抵达,要知道,张杨对这位军统局的戴老板,素无好感,甚至是厌恶至极,戴笠此去,与自投罗网无异,等同于把自己的脑袋,伸过去让张杨砍。

  不知戴笠是出于何种考虑,反正众人均感不解,宋美龄倒是颇为感慨,患难见人心,戴笠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前途莫测,还毅然随机前往,难能可贵,与陈果夫相比,更是⾼下立判。

  用戴笠自己的话说:“我的一切,都是委员长给的,现在,委员长西安遭难,作为他的‮生学‬,岂能袖手旁观?戴笠无能救出委员长,只有陪他一起经历凶险,唯有如此,做‮生学‬的,內心方安,不受良心之谴责!”

  倒是唐秋离猜测出他的‮实真‬用意,西安事变到如今,从形势上判断,蒋委员长定无生命之虞,中常委会议上,陈果夫出了昏手,正不见喜于宋家兄妹,而彼时的中统与军统争锋,因陈家兄弟在党国的超然地位,军统屡次处于下风,有被庒倒之势。

  何不趁此机会搏他一搏,抢先‮入进‬蒋委员长的眼球,落难之人,最感激莫名的,莫过于昔ri的部下,甘冒风险,千里来投,钧驾脫险,患难之交,还怕ri后不飞⻩腾达?

  戴笠此举,看似冒险,实则是摸准了眼下局势的脉搏,大大的赌他一把,赢则千倍、万倍的好处等着拿,实际是,戴笠的心里,也是没底儿,从他闪烁的眼神,yin晴不定的脸sè,就能看得出来。

  唐秋离暗自思忖,何不给戴笠来个锦上添花,他走到‮机飞‬后部,匆忙以个人的名义,给张杨二位老兄写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恳请他们不要伤害戴笠的xing命,不希望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机,还有人无辜付出生命的代价。

  唐秋离一拉戴笠的衣袖“雨农兄,此信收好,关键时刻,或可一用。”

  戴笠微愣,展信细读,感激之情,由衷的发自內心“唐副总司令,叫戴雨农如何报答?”唐秋离微微一笑,紧紧的握了一下戴笠的手,大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味。

  ‮机飞‬在洛阳先降落,唐秋离下了‮机飞‬,‮机飞‬继续飞往西安,唐秋离此行,不是去西安,而是赶往商洛和灵宝一带,以暂领‮国全‬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的⾝份,约束西北剿总所属的各‮队部‬,不得异动。

  值此蒋夫人和宋大公子赴西安谈判重要之际,军方不得有丝毫异动,否则,蒋委员长没有救出来,还搭进去第一夫人和国舅爷,岂不让世人笑掉大牙?

  傍晚‮机飞‬抵达西安机场,在‮机飞‬上,宋美龄做了最坏的打算,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请你的士兵检查?”张学良有点不敢对视,一项和自己交好的蒋夫人,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随即双方举行了会谈。

  会谈后,由张学良亲自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前往见蒋,蒋夫人拿着一个蒋委员长最喜欢的家乡菜,梅⼲菜盒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后据蒋氏在《西安半月记》中记载,蒋见到宋后,眼泪直流,连连叹息说:“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矣!”

  宋美龄劝道:“宁抗ri,勿死敌手!”(宁可抗ri,胜利失败你都是英雄,总比因为拒绝抗ri,而死在叛军的手里要強),可谓语重心长,蒋氏颇为动容,从此,蒋委员长的态度开始转变,有所松动,不再固执己见。

  十二月二十四ri,蒋委员长接受了**和张杨联合提出的六项协议,但无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口头承诺,称之为“君子协议。”

  杨虎城极力反对就这样放蒋,认为不落到书面上的东西靠不住,张杨就如何放蒋的问题,第一次发生激烈争吵,双方意见严重分歧,相持不下,最后是在**代表团团长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十二月二十五ri下午,蒋委员长极其随员,乘‮机飞‬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ri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十二月二十六ri,蒋委员长安然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留,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软噤生活,杨虎城被迫离开十七路军,赴欧洲考察。

  此后,全面抗战爆发,‮华中‬大地陷入刀兵水火之灾,西安事变的几位主角,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