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两强相争
对于海军司令部的工作,谈仁皓已经是轻车路了,他甚至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多向校长要一份薪⽔。当然,谈仁皓是没有这个胆⾊的,校长给他安排的任务都有很重要大的意义。这几年下来,谈仁皓也发现了一点,校长在循序渐进的让他接触到海军的总体战略。从最初的战术问题,到战役策划,再到战略策划,从舰队到战区,再到舰队,再到海军司令部,这一系列的变动,实际上都是在培养谈仁皓的能力,培养他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让他在舰队作战方面有突出贡献。
不管是在陆军,还是在海军,有两种不同的将领。一种将领就如同颜国忠,严师琪等人一样,更适合执行前线指挥任务,在场战上,他们能够让一支有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军队如同一台⾼效率的机器一样有效的运转,发挥出最为強悍的战斗力来。另外一种就如同甘永兴这类的将军,更适合在后方安排总体战略,进行总体策划。这两种将领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不可否认前线将领的重大贡献,可同时,也不可否认,只有那些精通战略,并且能够准确把握重大战略方向的将军才是真正的骨⼲力量,而且更有机会获得晋升,成为灵魂型的指挥官。
谈仁皓一直属于前线将领,在指挥航⺟舰队作战方面,帝国海军中无人能出其右,可同时,他对重大战略方向的把握,以及在战略问题上的敏感,都让他拥有成为海军总参谋长。甚至是海军司令地潜力。可他真要走到那一步,就必须要得到更多的锻炼,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更为丰富地经验。这些,都是谈仁皓所欠缺的。而同时也是聂人凤一再安排他在海军司令部服务的原因。
对于校长的苦心,谈仁皓早就有所体会,虽然他抱怨不断,但是每次都出⾊的完成了校长与参谋长安排给他的任务。这次也不例外,谈仁皓在离开了校长的办公室之后。立即就去了甘永兴那里。
“这是最新地报情,与国美有关的。”甘永兴也早就给谈仁皓准备好了事情“你肯定会很感趣兴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国美的舰船建造能力。”
谈仁皓迟疑了一下,接过了甘永兴递来的第二份文件。
“这是我们的造船计划,你可以对比着看一下。”甘永兴耸了下肩膀“看完之后,我们再好好谈一下,然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该怎么打。”
“参谋长,这份报情的可靠度有多⾼?”谈仁皓摇了下那份关于国美的文件。
“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可靠。我们已经通过多条渠道证实了,而且其中很多是由德国地报情部门提供的。”甘永兴长出了口气“你先仔细看完吧。有了整体的想法之后,我们再谈。这两天我先处理一些⿇烦的事情,如果有什么疑问的话,你再来找我。”
谈仁皓点了点头。立即告辞离开了。甘永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什么事就别去烦他。他也知道甘永兴回到海军司令部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也没有想过要来⿇烦甘永兴,反正这类技术上的东西谈仁皓自己都有把握。
这份经过了唐帝国与德国两个家国地报情机构证实的报情的可信度是相当⾼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国美 府政在年初提出的24年度生产报告。
谈仁皓不得不佩服报情人员的能力,竟然连这种绝密报情都搞到手了。
可他同样也有点担心,也许唐帝国的类似报情也早就被国美的报情机构搞到手了。
国美的战争潜力确实非常的強大,以建造商船的能力来看,国美在24年6月份的商船建造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唐帝国。这一是国美综合国力的体现,二是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肆破坏让国美不得不用更多的资源来建造商船,以保证向英法俄等国运送更多的战略物资。
国美人建造商船的能力得到大巨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美参战之后,开始采用标准化模式建造。当时国美主要建造两种大型货轮,一是用来运送⼲货的,一是用来运送油⽔稻。这两种标准商船分别叫“自由轮”与“胜利轮”其标准载重量都是一万吨,而且所有的设计都确定了下来。大批的预制件先在工厂制造,然后送往船厂组装,进行流⽔线式的生产,在船厂的组装车间里,成百上千的焊工不分昼夜的忙碌着。在24年初,同类商船的下⽔时间是六个月,到三月,缩短到了四个月,到五月的时候缩短到了两个月,而到了24年年底的时候,国美船厂最快的纪录是四天零十五个小时,用不到五天的时间就组装好了一条万吨级的商船,而在其下⽔的时候,船体上的油漆还没有完全⼲透呢!
而在24年六月,唐帝国建造一艘万吨级商船需要至少六个月的时间,即使是在24年年底,这也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显然,在商船建造方面,国美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就如同这个家国的出现一样,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奇迹。
战舰的建造标准与商船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现在唐帝国与国美也都在采用标准化的流⽔线方式建造战舰,可战舰的建造速度仍然比商船差了很多。
不说别的,建造战舰用的⾼強度钢的质量要求就要比建造商船的钢材严格得多。另外,战舰要考虑到受损后的生存能力,因此战舰的主体结构就必须全面加強,并且大范围敷设装甲钢板。相反,商船的建造标准是以航行时可能遇到的风浪来制定的,另外,在大批量建造的时候,能够少用钢材就得少用。很多商船的甲板都是用木板拼凑起来的,而不是钢板。另外。建造期间,以及建成之后地验收工作都要严格得多。
这些都限制了战舰的建造速度。虽然建造商船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一个家国地造船能力,但是却不可能准确的反映出一个家国建造战舰的能力。
国美因为战争的需要。建造商船的能力已经是世界第一,可是其建造战舰的能力仍然在唐帝国之下。这也准确的反映出了两个家国在战争中地不同需要。国美需要承担东西两条战略运输线上的消耗。特别是在面对潜艇绞杀战的时候,商船的大量损失必须得到迅速的补充,不然随着补给线的崩溃,澳洲陆大,以及英法等国就势必崩溃。相反。唐帝国并不存在这两个方面的庒力。对唐帝国来说,最主要的海上航线就只有一条,即通过南洋进⼊印度洋,再走红海,东地中海到达东南欧洲的这条连接着波斯帝国与德国的战略运输线。而这条航线上,绝大部分都在岸基反潜巡逻机地掩护范围之內,另外,国美在印度洋上活动的潜艇数量非常有限,更没有敌国的舰队在印度洋上活动,因此这条航线相对来说是比较全安地。损失的船只并不多,唐帝国完全没有必要大规模的建造商船来弥补航线上的损失。
唐帝国花了更多的力量来建造战舰,这正是唐帝国的需求。在德国海军一蹶不振。波斯海军被牵制在了东地中海的情况之下,唐帝国几乎要承担起所有的海上作战行动,不但要面对国美,还要面对英国。甚至法国这样的二流海上強国。结果可想而知,唐帝国必须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打造出一支至少可以与美英两过相当的海军出来。相反,国美则没有这个庒力,国美的所有海上庒力都在太平洋上,而大西洋是由英国海军负责控制的,因此国美除了在太平洋上努力挽回败局之外,并没有需要大幅度超越唐帝国海军规模的需要。
相对于国美商船的建造规模与速度来看,其战舰的建造速度与规模是偏低的。谈仁皓首先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国美海军如果想在太平洋上获得胜利的话,那就必须要拥有一支至少与唐帝国海军相当的海军,那么国美就必须要建造更多的战舰来恢复实力上的优势,那么为什么国美要建造大量廉价的商船,而不是更多的战舰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美的工业实力已经到极限了,本就无法建造出更多的战舰来。至少,国美海军建造战舰的能力已经到极限了!
这一点极为关键,可以说,这是国美已经显出疲态的一个标志,是国美的实力达到巅峰状态的一个标志。谈仁皓一点都⾼兴不起来,原因很简单,唐帝国的实力实际上也达到了巅峰状态,双方的差距极为微弱,甚至可以说是齐头并进。现在的问题是,就看谁能把这个状态保持得更久,谁能坚持得更久了。
谈仁皓是对比着两国的造舰计划看的,从总体规模上讲,唐帝国略胜一筹,可是在主力战舰方面,两国却旗鼓相当。现在唐帝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海战中损失的战烬量更少,因此在兵力上并没有吃亏。可谁能预料下一次战斗的结果,谁会知道下一次战斗之后谁将拥有优势。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美海军将很快达到鼎时期的规模,六艘舰队航⺟,九艘小型航⺟,成批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将编⼊,或者是重新加⼊战斗序列。唐帝国海军的主力战烬量也差不多就这个样,双方再次回到了平衡点上,决战在所难免。谈仁皓跟着就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不管在西南太平洋场战上,还是在中太平洋场战上,同时投⼊这么多的主力战舰都将给双方带来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指挥上的混!
多支特混舰队协同作战在指挥上造成的混是相当严重的。两支特混舰队协同作战都将导致配合出现问题,而三支特混舰队作战时,问题就更为严重了,如果是四支,五支特混舰队作战的话,就算是再优秀的指挥官都安排不过来,更不可能照顾到任何一个细节。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以当时双方指挥系统的能力来看,本就不可能指挥三支以上,甚至是三支特混舰队在同一战区內执行作战任务,而两国海军的规模都将在七月份的时候达到三支特混舰队,甚至是四支特混舰队以上。结果很明显,双方都不可能同时将所有的特混舰队派往一个战区,更不可能让这些特混舰队参加同一场海战,除非,有谁能够解决指挥上的问题,或者是由两个人来指挥,而不是由一个人来指挥。
谈仁皓坚信自己的这个判断并没有错,他自己就不可能同时指挥三支特混舰队,就算是指挥两支特混舰队都将非常的吃力。而国美海军在参战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本就没有出现过两支以上的特混舰队同时参加一场战斗的战例,也就是说,美军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战争的规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指挥系统的容纳能力来确定的,并不是想投⼊多少兵力就能投⼊多少兵力。陆战,海战都一样,在一个场战上有多少兵力在执行作战任务,必须得由指挥系统的容纳能力来确定。这就如同一支特混舰队里最多只能有三支航⺟战斗群一样,再扩大的话,带来的就只能是指挥上的严重混,最后甚至会导致惨痛的失败。
美军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美军的唯一选择就是在两个方向上发动反击,一个主攻,一个牵制。现在的问题是,美军会选择哪个方向打主攻,哪个方向进行牵制呢?
问题也就在这里,而谈仁皓也没有能够立即做出判断,他需要得更多的报情,而且也需要更多的信息。这些,是他现在都没有的,看来,他还真得去⿇烦甘永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