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耽美 > 篡唐 > 第卌四章 最后一课(上)第四更

第卌四章 最后一课(上)第四更

目录

  郑世安是个可怜虫!

  之前依附于郑家的时候,没有半点独立的性格。宗族观念,在华夏延续千年,自然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言庆不是穿越而来,只怕也会浑浑噩噩,依附郑家吧。

  后世讲求个性独立,在这个时代,个性独立者,往往酿成悲剧。

  言庆也不奢望郑世安真的能有自主个性,但他还是希望,郑世安能成为宗族当中的独立个体。一个宗族,是有族房和个体族群组成。至少,郑世安应该成为那个个体,而不是一味的依附于郑家。其实,郑大士最早不也是宗族中的个体吗?

  只不过郑大士有个好祖宗,又有一个好爸爸为他打好了基础,所以才成就今在郑家的地位罢了…

  入仲夏后,平静的关中,突然间搅起了风风雨雨。

  也不知道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消息,说是皇帝对太子生出了间隙,更有意重立隐太子。

  一时间,关中大地变得纷起来。

  朝中权贵,各大世家突然息声,谁也没有站出来澄清事实。

  而太子更偃旗息鼓,似乎对这些谣言缺乏还击的力量,更使得局势变得扑朔离。

  四月末,太子杨广急急从长安赶赴仁寿宫,将朝政暂时托付于杨素,又命内史侍郎,闻喜县公裴世矩辅佐。他似乎是想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他对皇帝的孝心。

  “老师,圣人真的会罢免太子吗?”

  仲夏时节,刚下了一场大雨,雨后的天气并不凉爽,在炎热中透出了一丝丝的压抑气息。

  一袭白衣的郑言庆,跪坐在门廊上,看着李基好奇的询问。

  李基也是一身单衣,手里端着一碗在井水里冰了一整天的杨梅汤,滋滋有味的品尝。

  刚直面容上,着一抹慈祥笑意,隐含点点欣慰。

  这杨梅汤是田庄上的猎户,从龙门山中摘取的野生杨梅。郑世安做成杨梅汤,以驱逐暑气。郑言庆则准备了一坛子,在井水里冰了一天,然后带来学舍敬奉老师。

  虽说只是一碗杨梅汤,可是在李基看来,却胜似山珍海味。

  “呵呵,皇家里的事情,谁又能说的准呢?

  不过依我看,皇帝未必会废掉太子。太子和隐太子不一样,能隐忍,更有心计,决不可能轻易惹怒皇帝。至于这传出来的谣言,依我看不过是一些人想搅浑这一池子水罢了。你没看朝中掌权者,不管是杨素还是裴世矩,都是太子一吗?

  太子把朝政由这两人,一方面是说明他对这两人信任,另一方面不也说明了,皇帝并没有废掉太子的心思吗?否则的话,皇帝早就派人,去朝中夺回权柄了。”

  言庆点点头,没有再追问太多。

  这种事,他也的确不好去问的太过于详细,否则就会让人感觉怪异了。

  八岁的年纪,实际上不过六岁,长于书画,能诗作赋或许还能说得过去,可要是参与朝政的事情,未免太惊世骇俗。所以,浅尝即止,清楚情况也就行了。

  听得出,杨坚父子并没有出现什么矛盾。

  没有矛盾而谣言兴起,说明里面必然有古怪之处。

  至于是何处古怪?言庆也说不出来。但他能肯定,如今这局势,依旧牢牢掌控在太子杨广手中。从此前汉王杨谅游说山东士马和河洛世族的事情上来看,不排除杨广有意为之的可能。李基或许也能看得出来,但不会和郑言庆讨论这些事情。

  “小妖啊,我留给你的功课,你都做完了吗?”

  也不知道李基是从何处听来言庆这个别号,不知不觉也改变了对他的称呼。言庆连忙回答道:“学生近来除了琢磨老师的讲义之外,大多数时间都在读诗。”

  诗,乃诗经诗品,言庆觉得自己不能总是盗窃别人的东西,要有一些自己的作品才行。不懂诗词韵律,自然无从谈诗。古人言诗,必修诗经诗品两部作品,言庆也要对此有所了解才行。

  “诗书,只是小道,可以怡情,但不能太过于沉了。”

  李基放下手中的陶碗,思忖片刻,轻声道:“言庆你识字已逾万,当可读得四书。

  经史之道,方为根本,你不可因小道而失大,将来后悔莫及。

  这段时间以来,三国志我已经讲完,剩下的只需要你自己去琢磨,去理解。等过些时候,我们开始讲读《四书》,你要做些准备。虽说以你的年纪,读四书可能有些早了,但也不是不可以。我这里有一部郑玄大家所解四书,你拿回去慢慢读吧。

  不认识的字,可以记下来告诉我;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太执着于理解,先背下来,后我与你讲解,你的年纪慢慢大了,自然就能体会到里面所蕴含的奥妙。”

  “弟子记下了!”

  李基站起身来,回到屋中,取来一个小包裹。

  打开来一看,里面放着一摞书籍,最上面的是四书,而四书之下,则是两本小册。

  李基似乎有些犹豫,沉半晌,将那两本小册和四书还是放在了一起。

  “这里面,除四书之外,还有一部《六艺》和《马槊谱》。我知道你习练武艺,这《马槊谱》想必也适合于你。《六艺》也名六韬,盖取天下及军旅之事,也许你会喜欢。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四书不通,不可学六艺,你能不能向我保证?”

  言庆听闻一怔。

  四书不通,不得问六艺。也就是说,没有学明白四书之前,不可以接触这本六艺。

  《六艺》后世无名,可六韬却极有名气。

  相传这是姜太公姜尚所著,汉初张良得黄石公所授的,也正是《六韬》。

  “老师,这是留侯《六韬》吗?”

  李基一怔,旋即明白了言庆的意思,于是笑道:“让你莫要整编造故事,你偏偏不肯听。怎可以把野史做经史来用?这《六艺》出于儒家学说,在《国史》之中也有记载。只不过后来人因留侯之名,改称为六韬,你可别把真假混淆了。”

  野史误人啊!

  言庆心中暗叫一声,挠挠头笑了。

  “老师,那今我们讲什么?”

  李基靠着门廊栏杆,喝了一口杨梅汤,呵呵笑了起来。

  “前些日子讲《三国》,想来你也乏了…今天我们就说点别的。

  恩,既然你和颜师古要打赌,那我们就从颜家的那部《家训》说起,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说穿了,也就是闲聊。

  郑言庆连连点头,顺便换了一个姿势。

  讲解经史时,李基总要求他正襟危坐,不能有半点懈怠。不过既然不说严肃话题,那么就可以随便一些。靠在墙上,言庆听李基谈天说地。李基的见闻很广博,似乎这世上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从北到江南,从巴蜀到东海,说些人情世故,讲些古怪风俗。这时间过的非常快,不知不觉,就已经过了酉时。

  …

  第四更奉上,再求一次推荐吧。言庆说:推荐就好像女人的沟,挤一挤总是有的。所以,请大家也挤一挤吧…附上洛八大景之金谷晴[[[CP|W:250|H:190|A:L|U:/chapters/20103/22/1153348634048835332896250783517。jpg]]]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