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再起硝烟
这就是卡拉什尼科夫,这就是AK47之⽗,这就是王。看着眼前这位⾝材矮小,长了一头金中带⽩短发的年轻人,楚思南在心中颇有几分感慨的说道。三十几岁的年纪,就成为了苏联乃至际国上数一数二的械设计专家,这样的人除了说他是天才之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词语可以形容他的才能了。
楚思南在这个时代里也算是天才,军事指挥上的天才,尽管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但是这却的的确确是所有人对他的评价,而且还是正确的评价。
能够同一个军事指挥天才,同时也是家国最⾼导领人同桌用餐,是能够令所有人感到荣幸的,更何况这个导领人还很和蔼,很好说话。
因为在来之前没有打招呼,所以科学院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安排,楚思南夫妇的午餐,就是在食堂里同那些专家以及军方的代表们一起享用的。困难时期,伙食说不上好,当然,同克里姆林宮的有极大差距,不过楚思南显然并不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是他所期待的那款AK44到底在能上如何。
在进餐的时候,楚思南专门将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叫到自己的餐桌上,向他询问了很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都是同械设计原理有关的。别看楚思南是军人出⾝,要让他拆卸组装一把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要论到对械的原理,他却并不十分清楚。更谈不上什么设计思路之类专业的东西了。
席间,年轻地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显然是受宠若惊,这位未来的王看上去绝对是红光満面,而且说起话来都有些磕巴了。面对楚思南这个外行的询问,他绝对堪称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恨不得将自己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倒出来,一一摆放在楚思南的面前。
通过卡拉什尼科夫的介绍,楚思南明⽩了一点,那就是这位年轻人的设计出发点,俨然就是简单的三个方面:可靠、简单、造价低廉。而这三个方面恰恰就是本着战时苏联国情为基准的。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点,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所设计的型。有大量地组件都是采用冲庒工艺制成的,冲庒工艺地好处。就是材料消耗少,最适合于短时间內的大批量生产。
回头去想想,AK地确是具有这样的特点,而后世的匪徒们,之所以也大量使用这种,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威力強大,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它便宜。而且很容易搞到。楚思南心里感觉有些好笑,后世的人们只认识到AK族的源远流长,可是谁又会去在一这一族出现的历史背景?说实话,并非是苏联人不喜设计精巧地武器,而是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像国美人所使用的那些⾼精械。在苏联国土上本就不适合制造,曾经濒临绝境的苏联人,承担不起那么大的负担。
在享用完午餐之后。楚思南随同各位专家以及军方的代表们,一起去往靶场,在那里试验各种参演样,并对它们做出综合地校评。他甚至亲自上阵,试了几卡拉什尼科夫提的AK44型样,尽管这种样同他所喜的AK47还有很大差异,但是那強大地后坐力,以及“嗒嗒”脆响的击声,也多少让他找到了一些曾经具有的感觉。
在过了一把瘾之后,楚思南又跟据真正成型AK47的特点,向一直跟随在他⾝边的卡拉什尼科夫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虽然说他是个外行,但是毕竟对未来械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的建议的确给了卡拉什尼科夫不少启发,以至于在短短的半年之后,改进型的AK44二型面世,而这一型号,就基本上具有了真正的AK47的特点了。
就在楚思南⾝在科学院靶场,抱着一把新型的突击步过手瘾的时候,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苏军西线场战,针对德军最后一战的大规模兵力调动行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在⽩俄罗斯战役结束之后,随着德军主要兵力的进一步折损,以及盟军队部在德军西线的快速推进,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西线战区指挥层,明显加快了场战推进的速度。
虽然⾝在莫斯科,而且⾝边的国事繁忙,但是楚思南始终没有忽视过前线战役的进展问题。虽然说就战后瓜分德国的问题,他已经同罗斯福、丘吉尔达成了正式的协议,但是他仍旧向西线各个战线的指挥官们下达了一项死命令,那就是务必抢在美英盟军之前,夺取德国的首都柏林。
而与此同时,以美英为首的盟军队部,显然也抱着同样的打算。同苏军相比,从西线发起攻势的美英盟军,显然占据着一定的有利条件,要知道即便是在诺曼底战役结束之后,德军仍旧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兵力前往德法一线组织防御,在德军指挥⾼层看来,他们的主要敌人仍旧是苏俄,同美英相比,这个红⾊的敌人更加具有威胁。
就这样,截止到十月中旬,美英盟军夺取法国首都巴黎之后,德军在西线场战的主要兵力,仍旧只有人员装备不満编的六十个师,至于说其中的装甲师,则只有少得可怜的五个,且每个装甲师拥有坦克数量不超过二百辆。
不过即便如此,随着莫德尔元帅奉命西调,在他的有效指挥下,德军仍旧在易北河沿岸,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线,随即強有力的阻拦住了美英盟军的东进。自十月中旬到该月末,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內,德军同美英盟军在易北河一线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尽管美英盟军占据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而且还牢牢地把握着制空权,但是他们的场战推进,却是一无所获。不仅如此,他们甚至在德军两次突如其来的反突击作战中,被打的狼狈后撤,一度丢失了易北河西岸战略要地施腾达尔。
面对这一被动的局面,盟军指挥官们颇为无奈,只能坐看着自己的盟友,同时也是对手的苏俄人,一步步的向柏林持续推进。
与美英盟军的情况不同。尽管苏军在前线推进的道路上,面对着德军残余主力队部地抵抗。但是在数年的对德战争中,无论是苏军中地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都已经受到了绝对地磨练,他们清楚的知道如何同德国人作战,如何在有效消灭敌人的同时,保存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随着他们在场战上的推进,德占区的各国左翼政。也相继发起了旨在配合苏军攻势的起义、游击战。从十月初开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波兰等国,先后爆发了大规模地反法西斯武装起义。他们破坏德军的后勤运输线、兵站、机飞场;暗杀德军指挥官;甚至集中兵力进攻德军防线后翼防线,在匈牙利,以匈共、匈牙利民族农民左翼为首的民族立独统一战线,甚至一度组织游击队。破坏了布达佩斯外围的全部铁路运输线。
各方面的原因集合起来,从而使得苏军在正面场战的推进相当顺利。
十月中旬,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为主力地苏军进攻兵团。在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右翼配合、⽩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左翼配合下,以十六个诸兵种合成兵团、四个坦克集团军、两个空军集团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对波兰境內维斯瓦、奥德河一线的德军重点防御地带发起猛攻。
按照苏军最⾼统帅部地战役制定计划,这一战役的最终目的以及本企图,就是为了粉碎德军A集团军群并前出奥德河,从而为向柏林实施决定突击创造条件。在战役的安排上,苏军进攻队部的企图是,先以维斯瓦河左岸地区的马格努谢夫、普瓦维、桑多梅⽇三个登陆场为出发点,分别向波兹南方向、罗兹方向以及波兰北部方向实施纵深的迂回突击,以撕裂德军的防线。当这一步战役企图实现之后,苏军各个方向的进攻队部,将会向西发动快速突击,以击溃德军企图前来增援的后备队部,同时,三个突击方向于西里西亚工业区西部地域会合,从而对该地区的德军防御队部实现合围。
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在战役发起之初就已经基本决定了最终胜负的战役。为了赢得这场战役,苏军战前空前扩充了乌克兰方面军以及⽩俄罗斯方面军的实力,参与这场战役的四个方面军,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苏军方面军,而是一个大规模的战略集团。四个方面军,共掌握兵力二百二十余万,火炮、迫击炮近三万四千门,坦克、自行火炮七千余辆,作战机飞五千余架。而在如此庞大的军力对面,则是看上去渺小很多的德军A集团军群。在战役发起之初,德军A集团军群仅有兵力五十余万,火炮、迫击炮不及五千门,坦克、自行火炮一千二百余辆,作战机飞则仅有六百余架。
这样的兵力对比,俨然就是大人与小孩作战的趋势,更何况此时的德军队部,还是一个出遭败绩、后勤补给严重不⾜的疲敝之师。由于罗马尼亚的丢失,德军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石油来源地,因此,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德军装甲队部的油料陷⼊了严重不⾜的困境之中,各国游击队等抵抗组织对其后翼运输补给线的袭扰,更是雪上加霜。如今时近初冬,在前线作战的大部分德军士兵,竟然还没有换上御寒的冬装,至于说弹药、武器的补给,则同样是匮乏无比。
就在这种情况下,旨在夺取波兰,打通前往柏林通道的战役,打响了。
从战役之初开始,苏军的场战推进就相当顺利,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苏军三个方向上的进攻,就基本达成了第一步作战目的,德军维斯瓦河、奥德河防线全面崩溃。苏军向柏林方向进了近一百五十公里,整个波兰东部地区全面光复。
十月中旬,波兰首都华沙解放,左翼地波兰临时府政随即成立,并组建了总兵力达二十余万的六个集团军,参与苏军的随后作战。
十月下旬,波兰战役的第二阶段战斗拉开帷幕,苏军以四个坦克集团军队部为先导,向西里西亚工业区实施快速的迂回包抄,以达成合围该地域德军队部的目的。
在遭遇了连续的场战打击之后。德军大本营的指挥已经完全失控,各方面的指挥官已经丧失了基本地判断力。从而导致了整个场战指挥的混。
就在苏军从数个方向对西里西亚工业区进行大范围包抄地时候,为支援维斯瓦河、奥德河防线而匆匆赶来的四十个由新兵组成地步兵师。姗姗来迟,不偏不倚、不早不晚的撞进了苏军正在布置的大口袋,从而一头扎进了死亡的深渊。这是最悲惨的四十个步兵师,他们前进的速度太“快”了,而他们的后勤补给队部前进地速度,则要更“快”一些。以至于当他们发觉自己已经被苏军包围之后,竟然没有⾜够的弹药来维持上两三天的战斗。其中过半数的士兵,竟然只配发了二十余发弹子,大量的火炮,则没有配备⾜够的炮弹。
而同德军比起来,此时地苏军队部俨然已经完全成了,尤其是后勤补给方面。苏军的能力更是提⾼到了一个德军无法企及的⾼度。
就在这一场战役中,承担着后勤补给任务地苏军队部,近乎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仅仅是在⽩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內,后勤补给队部的运输量就达到了923300吨,各方面作战队部,在战役发起之初,炮兵队部的弹药量⾼达三到四个基数,汽油、柴油四到五个基数,航空燃料十四到十五个基数,士兵给养始终保持在二十到三十个⽇份。
“俄国人的进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发展着,很清楚,他们的最⾼统帅部完全掌握了组织大量机械化集团军进攻的技术。在维斯瓦河和奥德河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是难以描述的,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后,还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针对苏军在这场战役中后勤队部的完美表现,德**事历史教科书上做出了如此评价。
到十月底,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苏军解放了波兰全境,同时击溃了二十五个德军师,全歼了三十五个德军师,通往柏林的通道被全面打开,同时,德军在东线的主要主力已经完全灰飞烟灭。
就在波兰境內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正式展开的同时,苏军在中路地区、南路地区同样也在发动攻势。十月初,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第三方面军为主力的苏军中路队部,正式发起了对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攻击。以弗里斯那为指挥官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无力抵抗,被迫向后方转移,企图返回奥地利境內再次组织防线。
但是,德军的计划被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东线指挥部看破,于是在朱可夫的指挥安排下,刚刚完成对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进攻的原苏军草原方面军快速向被西北进,在不到一周时间內,击溃了奥地利南线的德军F集团军群主力,从而在南线截断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西进的道路。
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主力开始向西进,先是粉碎了德军在小喀尔巴阡山仓促组织起来的防线,继而強渡摩拉瓦河,从北面突⼊奥地利境內,截断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后撤的道路。
苏军的快速进攻,彻底打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战役安排,并直接陷⼊了被全面合围的大巨困境。
到十月中下旬,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撤退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地域,而苏军也随即完成了对维也纳的全面合围,近二十万德军困守孤城,最终于十月底被迫向苏军投降。
兵败如山倒,这句话如今充分的体现在了德军的⾝上。从一九四一年,希特勒下令对苏联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以来,历时三年,德军在东线先后投⼊的数百万大军,几乎全数被苏军歼灭。此消彼长,随着战事的推展以及东线德军被一步步的削弱,苏军在西线的兵力却是一步步扩大,而随着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光复,大批原属各国的抵抗力量加⼊进来,进一步充实了东线盟军的力量。
在维也纳战役结束之后,苏军以及东欧各国的盟军兵力已经超过了七百万,其中,仅仅是南斯拉夫铁托导领下的民族解放军队部,就有将近六十万。
就这样,在进⼊十一月份之后,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东线指挥官们,认为对德军的最后一场战役:进攻柏林的战役,已经具备了正式发起的条件,因此,在朱可夫从莫斯科返回西部前线之后,战役的前期准备工作,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