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科幻 > 舂秋我为王 > 第905章 平准均输

第905章 平准均输

目录

  与之前相比,赵氏的官职可谓面目全非。

  赵无恤在主管农业经济的“治粟內史”之下,设置了太仓、均输、平准、都內、籍田五令丞,以及盐、铁两长史。

  七人爵为下大夫,其中籍田令丞又被称为“大农丞”由鲁国人樊迟兼任,铁官则⼲脆是个女人:越女莫琊。去年,她从鲁国桃丘来到了赵氏邯郸,因为那里发现了一处大铁矿,无论铁矿的质量还是数量,都远优于鲁地。

  女人做官,而且一来就是大夫,这是前所未闻的事情,但众人也没有反对的借口,因为赵氏的冶铁锻铁体系,几乎是莫琊一个人撑起来了。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并将其不断改进,这才有了今⽇铁官遍布郡县,赵氏之铁已经和南方金锡并列的局面。

  除了昅引众人目光的铁官长史外,太仓和均输、平准三令丞,则是低调上任的。

  所谓“均输”就是调节各地物资,赵氏的税赋依然以实物税为主,除此以外,各郡县的特产也会作为贡品运⼊邺城。这种做法是封建时代的遗留习惯,正所谓“一之⽇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领民自然对领主要有所贡献,被视为天经地义。

  但此举有很多弊端:须役使大批农民运输特产,民户不堪其苦;长途运输,贡品难免受损变质,而且运费常超过原价很多;各地贡品在本地属珍品,但运抵邺城后可能属下品,这样既不能供官府使用,又造成贡物的积庒浪费,得不偿失。

  于是计然建议,不如在各郡设置均输官,统筹物资。一般贡品不再运送,转而让官商运往需要此物的地区售卖。比如上郡⽩翟特产的牛羊骏马,就不必千里⼊邺,在太原、魏氏处售卖便可以获得不菲的价格了。这样,既可减少以往贡品运送造成的损失,又可相对减轻民户负担,同时还增加了财政收⼊。此外,均输官也要负责各地粮食的调拨和输送。

  所谓“平准”主要目的是要使赵氏各地物价保持常态,防止私商纵市场,牟取暴利,是‮家国‬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计然美其名曰:“制万物低昂,常郡县赢资”主要调节的,是粮食、盐、酒的价格。

  这两个机构,无不是计然经济理论的直接体现,暂时试行于邺地十二乡,一年后若行之有效,再推向赵氏七郡,以及东方的鲁、莒、泗上诸国,实现这片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至于现在,均输、平准二丞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件挑战,就是要和太仓合作,完成计然“损有余而补不⾜”的平籴计划。

  太仓令丞一如其名,是管仓禀府库的官名,赵氏在各郡和通冲要设置了”常平仓“,其用处是储存均输官从各地调拨的粮食,正所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

  时间进⼊八月份,各地陆续完成收获,均输、平准、太仓三令丞新官上任,他们基本上都出⾝计吏,已经系统学习过计然的经济理论,以及计侨的实用数学,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收购和储存。

  平准官掌握各地粮食价格,对河內、邺、邯郸等粮价偏低的地方,均输官以官方的姿态介⼊,大举平价收粮。

  因为今岁赵氏⽔利工程效果明显,加上龙骨⽔车、堆肥的推广,各郡差不多都得到了丰收,所以当官府来收购粮食时,民众还是的。更何况收购的价格是超出市肆商贾的,民众顿时趋之若鹜,不过均输官的属吏也嘱咐各家都要有余粮,以备不时之需。

  一车又一车金灿灿⻩橙橙的粮食被运⼊郡首府的常平仓,太仓令丞的属吏接管后,将粟、麦按仓储存。要一直等到外面荒年,市场粮价⾼的时候,又在平准官的标准下,适当降低价格,将常平仓中的粮食进行出售,平抑粮价。

  于是到了九月份时,计然一统计,赵氏七郡一都,八座常平仓粮一共存粮一四十六万石,相当于八十万亩粟田产出(赵氏的亩大概相当于0。29公亩,一般而言亩产一石半,邺地为两石),邺地一年收成了!

  “⾜够十五万民众食一年…”治粟內史下属的各令丞喜笑颜开,计然却尤不満⾜,在他一手持下,这条名为平准均输的鞭子,开始越过边境,朝其他势力菗去…

  …

  早在七月中旬,以猗顿为首的赵氏官商,纷纷化⾝为⽩⾐商贾,手持过去几个月新铸出的五铢钱,前往燕、魏、韩、卫、周、中山等与赵氏相邻的友善邦国,开始⾼价收购粮食。

  各国可没有赵氏这般完善的粮食统筹机构,都邑的大夫自己卖自己的粮,官府本管不着。于是在利润的惑下,韩氏上、平,魏氏新绛、曲沃,燕国易下都,周室的单、刘,卫国的濮,各处大夫邑主留下部分存粮,其余尽数卖给那些神秘的⽩⾐商贾。

  更有投机倒把的齐郑商贾,得知今年赵氏粮贵,也不假思索,将从楚、郑、齐等地收来的粮,再转运到陶丘,进行中间易。

  在韩魏二卿反应过来之前,这些粮食便源源不断汇⼊赵氏,到九月底时,常平仓存粮已突破两百万石!

  这是一份喜讯,好比一次歼敌数万的大捷!看着计然递上来的奏报,赵无恤心中喜,一切都如计然所料,世人在”利“的推动下,被卷⼊这场宏大的经济调控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齐郑的商贾为了利益,甚至可以出卖绞死自己的绳子,看来设立平准均输,对商贾进行一定监管,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

  如今,除了轻易不准动用的常平仓,其他仓禀也堆得満満的,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以邻为壑的赵无恤甚至开始幸灾乐祸起来。

  看来明岁的灾荒若波及到韩、魏,他们的⽇子恐怕要不好过喽!

  将这份奏报批阅后放在一边,案几上已经堆积了厚厚一摞各地的文书奏报,而夜,也渐渐深了。

  赵无恤有些疲惫,他⽳,举起瓷盏喝了一口清茶--不错,他终于喝上茶了,将吴楚境內品种优良的野茶移植到鲁地,鲁国东武城那边被沂⽔沂山环绕,⽔好土好,便建了好几圃茶园,经过好几年驯化,野茶叶的苦涩,也逐渐化为清香。茶叶作为儿子对⽗亲的贡品,运⼊漳⽔畔的赵宮中,佐以河內郡百泉的上好泉⽔,炮制出独一无二的味道。

  因为赵无恤独爱茶,一时间邺城的大夫士人也竞相效仿,品茗成了⾼雅聚会必备的东西。这原本只是作为一种冷门药材⼊药的东西很快就被炒到天价,俨然一种新兴的奢侈品,鲁国那边的茶园在不断扩张,当地民户由此得利。

  稍微休息了一会,赵无恤又看向了案几上仅剩的两份奏章:其中一份字体飘逸俊秀,是任章的,另一份的笔画则刚強工整,是鲁班的。

  他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前不久两人在邺城郊外的大⽔车旁大吵一顿的事情,赵无恤已经从暗中监视百官的”黑⾐“那里得知了。一个是进的道家和平主义,一个是极端的主战派,在鲁班看来,战争只不过是让他那些攻城器械的试验场,俩人能说得到一起才怪。

  想了想后,赵无恤还是先把手伸向了鲁班的那份,才刚刚打开第一页,他的眼睛便亮了。

  “能举一反三将⽔力运用到冶铁上,真不愧是工匠之祖…”

  (未完待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