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七月流火
俗言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所以乐祁虽然被范鞅笼罗罪名扣押,但却不是直接扔到肮脏的囹圄里,仅仅是关在一处二进小院里加以软噤。
此处守备森严,而赵无恤也只能先将乐灵子送到这里。
他对灵子温柔的说道:“你先进去,我还有君命在⾝,要去明堂那边见过君上,并参与祭祀,可能要彻夜不眠。你今夜能够留在此处,与乐伯相聚,也请为我向乐伯告罪,明⽇清晨再来向他下拜顿首,接你出宮。”
乐灵子虽然对赵无恤有了一丝依赖,却也知道此事的重要,她的眼神又恢复了坚強,毕竟是一个敢于千里迢迢,孤⾝而来探望⽗亲的女子。
赵无恤目送她携带装着银针和草药的药匣,跟着寺人走进这座二进小院,这才转⾝离开。
到了此时,他才能好好地看一看虒祁宮的模样。
和年前初⼊此宮的乐祁不同,赵无恤没有解读出太多的政治內涵和典故,他更多的,是带着一种观光和欣赏的心态。
比起渲染了太多浓墨重彩的明清故宮,虒祁宮显得古朴厚重。青石板铺就的宽阔大道直达正殿,石基和夯土垒成的⾼台不加修饰地立在那里,加上耝壮的铜基巨柱,凭空添了许多肃杀和雄壮。据说这些是晋悼公时代建造的,古朴而肃杀,尽显北国霸主气势。
而环绕正殿的其他建筑,却明显是另一种风格。
空间宏大的⾼堂。曲折相连的曲屋,进深幽远的邃宇,小巧精致的南房。皆⾼檐飞角。覆盖着卷云纹和兽面纹的瓦当,檐上有陶、石雕塑的瑞兽。⾼楼之间有廊桥相连,飞檐画栋如同彩练一般将一座座台阁绑在一起。
这些大多是晋平公时代新修的建筑,和这位国君的情一般华丽而精致,却有些脆弱,后续的晋侯们,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赵无恤的目的地是“明堂”正所谓“布政之宮,在国之”位于正殿偏南方向。
明堂最早为周文公在经营洛邑时始建。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为的是“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远远望去,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靠近一看,其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分别代表舂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用蛤灰涂成⽩⾊;顶层为圆形,青黑⾊的瓦片覆盖其上。
和后世故宮的天坛有些相似,只是规模小了一些。除了时代和工艺技术限制外,还因为晋国现在只是一个侯国,虽然礼乐崩坏,但正规的祭祀,尚不敢僭越用天子的规格。否则的话,恐怕会引起诸侯不服和震动,让齐国多了一份反晋的借口。
赵无恤到达时,祭祀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老人魏驹穿着一⾝精美的黑⾊甲⾐,作为祭祀的卫士。至于同是宮中甲卫的范嘉,据说负责的是另一处地方。
魏驹和无恤寒暄了几句,引领他到有司处领取今天祭祀要穿的祭服。祭服是素⾊青⾐,朱裳,蔽膝,无佩绶。
在此,无恤还看到了⾝材略为矮小,目光冷的中行黑肱,他的⾝份,也是国君助祭。赵无恤因为赵广德之事,极其厌恶此人。
祭祀之事,一向是由太祝负责,太祝乃周官,处天人之际,以言告神,在祭祀中神送神,祈福祥,求永贞。说⽩了,和成巫在成乡做的事情差不多,但等级可比那野巫祝⾼了无数倍。
太祝常驻明堂,岁时至祠,以下还有亚祝、少祝等辅助,职责不同:太祝神告天,少祝导国君而至,亚祝国君于堂外。
负责祭祀准备工作的的亚祝,名为祝堇⽗,是个三十多岁的短须中年男子,一脸严肃。
亚祝堇⽗也不管赵无恤,中行黑肱等助祭人卿子的⾼贵⾝份,对他们耳提面命。先是让他们穿着祭服演练了一通仪式的步骤,一边还唠唠叨叨地说着关于七月祭大火星的原因。
“大火星,又名为商星,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亚祝所说的大火星,并非太系八大行星之火星,在这个时代,火星被称“荧惑”一旦出现“荧惑守心”的现象,通常和战争、不祥、灾异有关。
而大火星,在天官和巫祝处的学名,则是“心宿二”
相传自颛顼⾼帝时,就开始派火正专门观测此星。利用大火星相对于地面方位关系,即每天⻩昏时,大火星位于天空东、中、西一线上的确切位置,来确定季节的规律,制定出了最原始的历法:颛顼历。
颛顼历神秘缥缈,如今只有楚国在用。而从三代以降,在天官、巫祝、火正们历时千年的观察和总结、更正下,中原又依次出现过夏历、商历和周历三种历法。
他们的区别在于,每年开头的岁首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一月,商历以建丑之月为首,农历二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首。
成周,鲁国等地用周历,而晋国最初便封之以夏墟河东,索以夏政,故用夏历。
夏历七月下旬,是大火星开始坠下的过程,预示着天气转凉,舂种的农稼开始步⼊丰收。在民间“是⽇,宜晴,人家用菽⾖饭祀灶”而官方的,则是在明堂加以祭祀了。
到了⽇暮将至时,大火星在天边若隐若现时,晋侯终于在少祝的引领下,准时到来。
只见年轻的晋侯午穿衮⾐,戴玄冕,纹饰七章,乘坐墨舆(yu),舆后的竖寺持有龙图饰的旗帜。
下舆后,晋侯的目光透过珠⽟编制的“冕旒”看向赵无恤,中行黑肱,魏驹等人,和他们随意地聊了几句。
但明显,他对赵无恤更友善些,夸他年轻小小就忠而有信,凡事不忘君上。赵无恤暗暗猜测,自己针对晋侯的一系列讨好行为,的确是有了效果的。
在晋侯的仪仗到来后,⽩发苍苍的太祝也从明堂中出,君臣在阶上相拜,互换位置,再拜。而老迈却消瘦⼲练的太史墨,则在一旁记录下国君的一言一行,书于晋国的史书《乘》上面。
赵无恤猜测,作为助祭人,自己的名字也会被书于其上。不过,他对太史墨本人其实更好奇一些,盯着他看了又看。
这位其貌不扬的史官,可是大隐于朝堂的睿智人物,连他強横的⽗亲赵鞅,也要师事之!(未完待续。。)
ps:求订阅,求收蔵,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