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秦歌一曲(下)
虽然同为殷商顽臣之后,但秦的祖先比赵氏还混的差,赵造⽗已经得到封地成为大夫宠臣,秦却还在做周室的戍卒和牧马人。
直到周宣王即位后,以秦仲为大夫,命令他讨伐西戎。秦仲死于与西戎的战中,周宣王乃召其子秦庄公昆弟五人,将七千青壮还给他们,让他们继续伐戎,五兄弟不知战死战陨几人后,终于将西戎驱逐百里,得到了⽝丘,并得到了”西垂大夫”的封号!
这就是秦的起源,充満⾎与火的起源。
冥冥中,秦军的统帅子蒲知道,数百年前,秦仲、秦庄公,还有秦襄公、秦文公,肯定也曾带着他的将士,⾼唱着慷慨悲壮的秦歌,为了让秦人从戎狄杂处的河渭平原上杀出一片天地,而毅然朝属于他们的场战迈步。
今⽇的河西场战上,也有三万秦人,他们是脸朝⻩土背朝天的农民、猎户,家里都不富裕,⽗子无别,一家老小几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所以东方诸侯鄙夷地说他们:“与戎狄同俗”而且私斗之风盛行,每年的流⾎事件数都数不过来。
但也正是这些沾染了野蛮的秦人,拿起武器后,就变成了不死不休的锐士!
当初周天子命令兄弟五人讨伐西戎的那首歌,至今传唱。
“岂曰无⾐?与子同袍…”
子蒲起了个头,三万人用⼲涩的秦腔齐声同唱: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是一首视死如归的诗,也是一曲不屈不挠的歌,歌罢,秦人发动了冲锋…
然而这一曲豪迈秦歌,在远远观战的邮成等赵氏骑兵和羽林侍卫听来,除了嗓门大一点以外,并没有什么卵用…
…
“秦人到底会不会打仗啊…”邮成踩着马镫,踮起脚望着两军接阵。
赵无恤派他们过来的目的,当然不是支援魏氏,而是为了就近观察秦魏的战斗。
“在场战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临其境,用汝等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把战役的过程,敌人的战术战法,优点缺点,都给我记下来!”
邮成和这一批羽林侍卫,是赵无恤重点培养的基层军官,无论是受教育的程度,还是对军旅的悉,都不是半路出家的武夫能比的。
当然,赵无恤也没说明魏、秦两方究竟谁才是“敌人”所以邮成等人便东面看一会,西边看一会,在战之前,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魏氏和秦人,胜负当在七三。
因为魏氏的战法和赵氏的太像了,尤其是魏氏的中军,是数千被称为”魏武卒“的重装甲士,虽然在邮成看来,只是赵武卒的耝劣模仿,但其装备大概达到了赵氏在汶⽔一战前的⽔平。
魏军已经早早摆好了一块块的方阵,与赵氏的大方阵不同,他们沿用了魏献子五阵,不够坚韧,却更灵活些。但在邮成看来,若赵魏战于平原,这种纵深较薄的”五阵“肯定会被赵氏的长矛坚盾碾成碎片。
只可惜,他们今⽇面对的敌人是不是赵兵,而是秦卒。
面对秦人那看上去七八糟的冲锋,魏氏中军岿然不动,前排的甲士一一竖起了大橹,而后排则朝前发弓弩,魏弩没有赵弩那么強劲,但和弓箭搭配也是不错的选择。
秦人也有少量的弩,毕竟其中不少人是参加过救楚之役的老兵,正是在那场战争里,楚国工匠琴氏发明了单兵手弩。但更多用的是弓,秦国除了渭河平原外,周边还是一堆原始森林,有胶材⽪⾰之利“秦弓”是驰名诸侯的好弓,但仅仅是少数善者拥有,其余人用的,多半是制作简单的单体小弓,箭矢也品种多多,铁、铜、石、骨,不同时代不同质地的箭簇在两军中间飞舞。
于是往往在秦人能到魏军之前,他们就被弩矢翻一片,像是在风中伏倒的麦子…
而冲到魏军阵前的人,也纷纷被矛戟刺中,无法再前进一步,好似轰击礁石的巨浪,秦人的攻击从一开始便受阻了。
“秦军要败啊…”邮成等人感觉有些无趣,他觉得秦人的战术,比起和他手过的代戎,并没有⾼明到哪去,倒是魏军很值得注意,倘若这支军队多打几次仗,多积累一些经验的话,魏氏,当为赵氏的大敌!
…
与此同时,秦国大庶长子蒲也心急如焚…
在子蒲看来,秦人似乎总有一种悲壮的命运,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很久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在牧野战败,失去了恶来,失去了诸侯显贵的地位,一落千丈。
经过不知几代人的忍辱努力,他们终于混成了“西陲大夫”有了一定的实力,这意味着他们有了被人利用的资本,于是在骊山之变的纷繁变故中,与申侯关系非同一般的秦人摇⾝一变,成了勤王的功臣。
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终于恢复了他们在殷商时的地位。从秦正式建国这一天起,秦人就一直在战斗,和⽝戎、西戎、⽩翟打个不停,最终胜利突破重围,重新和东方的王室取得联络,并得到了最美妙的馈赠:宗周故地。
当时秦国隐隐有称霸之势,然而却被晋国的崛起阻断了,秦穆公梦寐以求想得到河西,为此不惜连续资助晋惠公、晋文公兄弟回国,但却屡屡被晋人欺骗,泛舟之役、崤之战,秦人都吃了⾎亏。
这让他们明⽩了一件事情,也成了后来几百年秦人信之不疑的准则:用外手段得不到的地方,那就只能用剑来夺取!
结果,秦国三杰两战两败,连同他们本人也做了俘虏,受尽屈辱。但秦穆公没有问罪他们,而是官复原职,他就是赌着一口恶气不愿意放弃。到了第三次,秦穆公亲征,他对着来送别的国人大夫们说,假如这次出征还不能获胜,任好决不回国见昆⽗兄弟!
带着不胜宁死的信念,秦人终于还是赢了,赢得了河西,封崤之战的尸骸,载誉而归,遂霸西戎,灭国十二,拓土千里,天子也派卿士前来祝贺,虽不至于说“称霸”但四大国之一的地位是板上钉钉的…就在这不断的寻求和收复中,他们逐渐在雍州壮大,有了不同于东方诸侯的文化和自豪。
只可惜秦穆公之后秦国被晋国围堵得死死的,再无东进之机,河西也逐渐丢失,甚至一度被晋人打到了泾⽔,⿇遂一战,秦人又蒙受了聇辱,作为霸主的敌人,他们甚至被剥夺了与东方诸侯会盟的权力,⽇益狭隘封闭…
子蒲作为秦的大庶长,终于得到了机会,去帮助楚国驱逐吴人,重新让秦得到大国地位,又乘着晋国六卿內,重回河西。今天三万秦人也毫无畏惧地与敌战于原野,为了守住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这片沃土!
但看这架势,秦军是要败么?
子蒲不甘心,他一把夺过鼓椎,奋力敲打,指着魏军大声疾呼道:”撕开魏军的阵列!“
他的呼喊嘶哑而愤怒,鼓声悲壮而狂躁。
在主帅的励下,攻势已经一滞的秦人再度哇哇大叫,前赴后继地朝魏军冲了过去,他们前排尚有甲⾐,后排却⾐衫褴褛。看着这一幕,再回想”岂曰无⾐“和”修我甲兵“,就能够恍然大悟了。
因为秦人的甲⾐甚至军粮都是自带的,富裕的小贵族穿的好些,贫穷的庶民就破破烂烂,有的人索就⾚⾝**地冲锋,武器也层次不齐。
他们就这么不要命地,往装备精良的魏军五阵杀去,像一群狂奔的野马。
邮成看得咋⾆:“这不是作战,这是在拼命啊。”
他说的不错“秦阵散而自斗”这就是吴起对秦军的评价,这个不会摆阵的军队打仗就只能靠拼命。
魏军则不同,深受赵军影响的他们在迅速的调动着,和那些打仗来的秦人不同,魏军战斗更讲阵法和纪律。不过因为指挥官也不是什么军事大才“魏武卒”成军后也没打过什么硬仗——若是长平之战魏驹大喊着“义在东军”倒戈一击不算的话。以至于有些拘泥不化,变阵和调动颇有些生硬。
而相对的,秦军的狂疯起到了一定效果,他们从几百年前就一直与戎狄作战,将全民皆兵发挥到了极致,个人能力倒是不逊⾊于最精锐的魏卒。一群人嗷嗷叫地跃进魏军方阵的空隙里,然后利用好勇斗狠的战技,将武器捅⼊敌人的软肋里,随即自己也被戳死,一命换一命,这种狂疯之下,还真的把魏军阵列搅得有点。
在秦人那不要命的攻势下,魏军也不由有些骇然,毕竟他们人数较少,五阵纵深太薄,更适合丘陵作战,这种大平原上,能不能挡住万人冲锋的狂疯一击还是个问题。
于是魏驹心一紧,便动用了两翼的预备队,想要加強中部的纵深,同时包夹秦人。
然而就在魏军令旗挥动的时候,战局却出现了有趣的变化。
“啊呜呜呜呜呜…”
魏驹目光一凛,感觉到一丝不妙…
邮成则猛地抬头,因为他听到了悉的号角声…
但见场战西北面的树林处,无数飞鸟惊慌地四散飞离…
Ps:晚上还有一章
题外话,不少读者说这时候的秦很弱啊,魏军应该很轻松打败他们,七月你这是扯淡吧。“秦从穆公到商鞅变法期间都弱的不行”其实有这想法的人是被《大秦帝国》里的描写坑了,舂秋末期的秦国,恰巧是一个小小的上升期。
首先是前506年救楚之役,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支援楚国。“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概王于沂…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左传。定公五年》
吴军有孙武、伍子胥打造的強军,能打败吴人,秦军战斗力没有后人想象中那么弱。
至于秦这时候的国力,大概在小说时间后十多年的厉共公时期: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二十一年,初县频。晋取武成。二十四年,晋,杀智伯,分其国与赵、韩、魏。二十五年,智开与邑人来奔。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秦本纪》
这期间秦略有中兴的态势,对周边都有扩张,秦的衰落,一方面是因为厉共公死后几代內,二是三家分晋后,魏国向西扩张,有了吴起这个大才,才打得还停留在舂秋的秦无还手之力,以现在还没历史上三分之一強的魏氏想要轻松吊打秦国,说实话还是有点难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