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历史 > 慈禧全传 > 第七三章

第七三章

目录

  这道朱谕一到军机手里,大权便算正式移转了。作为“首辅”的礼王,所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该不该给皇太后递如意啊?”

  皇太后、皇帝有值得庆贺之事,譬如万寿等等,大臣照例要“递如意”如今慈禧太后训政,权柄复归掌握,说起来是件喜事。可是脑筋稍微清楚的人都在想:如果给慈禧太后递了如意,可又给皇帝递什么呢?

  王文韶就是这么在想,不过他的手段圆滑,看大家不作声,只好这样答说:“到初八行礼朝贺,再递如意也不晚。”

  “夔石的话不错。”庆王出言附和,叫着王文韶的别号说:

  “先上去看看再说。”

  “可总得有两句门面话啊!”“王爷这你就甭管了!”刚毅自告奋勇“回头我来说。”

  于是,一面找“达拉密”来行文內阁,将那道朱谕化为“明发”以便“天下臣民”共知其“福”一面“请起”

  这一起,仍旧是“大起”等行完了礼,刚毅精神抖擞地说:“老佛爷大喜!多少年以来,到底见了天⽇了。如果是早有老佛爷掌权,也不至于受洋人那样的欺侮,让新这等的胡闹!”

  “我也是万不得已!”慈禧太后蹙眉说道:“皇帝是多少年来听信了奷人的话,糊涂得离谱了。第一个罪魁祸首是康有为,这个人万万容不得他!”

  “是!”刚毅立即接口“奴才等请懿旨,立即拿刑部,严刑讯问。”

  慈禧太后点点头,问:“听说他还有一个胞弟在京里?”

  “是!康有为的胞弟叫康广仁,弟兄俩同恶相济,请旨一并拿问。此外,”刚毅又说“所有新,应该一律严办,除恶务尽,以肃纪纲。”

  “罪有应得的,当然不能轻饶。不过,也别太张皇了。”

  听得这话,荣禄立即碰头说道:“老佛爷真正圣明。如今大局初定,一切总以安静为主,奴才斗胆请旨,眼前只办首恶。”

  “这话也是!”慈禧太后问道:“康有为是谁保荐的?”

  “保荐康有为的人可多了…。”

  一语甫毕,荣禄抓住他语声中的空隙,抢着说道:“保荐康有为的,是山东道御史宋伯鲁,请旨⾰职。”

  “可以!”慈禧太后正式作了裁决:“康有为、康广仁即刻拿刑部,宋伯鲁⾰职,永不叙用。”

  于是军机承旨退出,请来在德昌门朝房中待命的步军统领崇礼,由刚毅当面下达懿旨,即刻逮捕康有为兄弟,捆刑部。崇礼是早有预备的,回本衙门点起三百兵丁,亲自骑马率领,直扑宣武门外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团团围住。那知康有为奉旨筹办官报,已经在前一天出京,由天津上了去‮海上‬的海晏轮了。

  “那么,”崇礼问道:“谁是康广仁?”

  已被抓了起来的康有为的两个门生,三个仆人,面面相觑,无从回答。却有个会馆长班,曾为康广仁打过一个嘴巴,此时想起前仇,恰好报复,大声答说:“康广仁在茅房里!”

  带着兵去,一抓就着。崇礼疑心康有为出京的话不实,下令大搜。就在这逐屋搜索之际,消息已经传到谭嗣同那里了。

  谭嗣同是刚卸任的湖北巡抚谭继洵的长子,湖南浏人,所以住在离米市胡同北面不远,腿胡同的浏会馆。“四京卿”依照军机章京当值的规矩,亦分两班,他与沈葆桢的孙女婿、康有为的弟子、福州人林旭是一班,这天轮休,正在寓处与来访的康门大弟子梁启超,商量如何筹办译书局。听说南海会馆出事,梁启超还有些不安的模样,而谭嗣同却是声⾊不同,只说:“这也在意料之中。且等一等,刘杨二公必有信来。”

  刘是刘光第,四川富顺人,进士出⾝,原职刑部主事;杨是杨锐,也是四川人,是张之洞当四川学政,特加识拔的门生。这两人由于湖南巡抚陈宝箴的特荐,与谭、林同被召见,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此刻正在內廷当值。有此剧变发生,自无不知之理,亦无不飞函告变之理。

  果然,杨锐的儿子杨庆昶,气吁吁地赶了来,送来一封信,拆开一看,便是那道慈禧太后自即⽇起训政的上谕。

  “此局全输了!”谭嗣同惘惘然地对梁启超说:“卓如,我们四个人在军机章京上行走,是奉旨‘参预新政’。太后训政,当然仍复其旧,谈不到新政,我亦就无事可办,闭门待死而已!不过,天下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亦是我辈的本分。卓如,你犯不着牺牲,不妨投⽇本公‮馆使‬,请伊藤博文打电报到他们‮海上‬领事馆,安排你出洋,留着有用之⾝,以图后起。

  如何?”

  这是个好主意。刚在前一天为皇帝召见的、⽇本卸任首相伊藤博文,很同情‮国中‬的新政,当然会营救他出险。不过“复生,你呢?”梁启超问。

  “我不能走!原因很多。最明⽩的是,‘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朝廷一定责成家⽗人。你想,不肖能累及老亲吗?”

  “是!”梁启超肃然起敬地说“复生!倘有不测,后死者必有以成公之志。”

  “正是这话!”谭嗣同欣然微笑,握着梁启超的手说:“吾任其易,公任其艰。”

  看到谭嗣同处生死之际,如此从容,梁启超反觉得迟徊不忍,是感情的浪掷。因此,庄容一揖,来,大步而去。

  谭嗣同望着窗外,凝神片刻,由他的正在奉召来京陛见途中的⽗亲,想到此时不知如何在受慈禧太后‮磨折‬的皇帝,很快地作了一个打算。招手将侍立一旁,愁眉苦脸,不断着手的老仆谭桂唤到面前,有些要紧话嘱咐。

  “你先不要着急!”他先安慰谭桂“着急无用。你记住,倘或我被捕,你不要去托人,于我不见得有好处,反而连累别人。你只去找王五爷好了,一切都听他的。”

  “是!”谭桂问道:“是先禀告老爷,还是瞒着老爷?”

  “瞒是瞒不住的,禀告也不必禀告。”谭嗣同说“你先去通知王五爷一声,请他在家听我的信,千万不必来!别的话,等你回来再说。”

  等谭桂一走,谭嗣同立刻关紧房门,取出一盒‮海上‬九华堂笺纸铺买的信笺,仿照他⽗亲的笔迹,提笔写道:“字谕同儿知悉…”

  他是在伪造家书。用他⽗亲的语气,谆谆告诫,第一勤慎当差;第二不可多事;第三尊敬老辈。而再三致意的是,务必相机规谏,凡事请皇帝禀承慈训,示臣民以孝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他是怕他连累老⽗,预先为谭继洵留下免于“教子无方”的罪过的余地。

  这样的家书,一共伪造了三封,写完已经下午三点钟。朝中办事的规矩,黎明起始,近午即罢,那怕最忙的军机处,到了未时——下午一点,亦无不散值。这天情形虽然不同,但如有严旨,缇骑亦应到门,至今并无动静,大概不要紧了。

  他很想出门去打听打听消息,却又怕一走便有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来,那就不但惊惶扰,累及无辜,而且可能落个畏罪逃匿的名声,是他不甘承受的。这样一转念,不但不出门,反将房门大开,表示坦然。

  他单独住一个院子,平时门庭如市,访客不断,这时虽然房门洞开,却绝无人来。这倒也好!“偷得浮生半⽇闲”他昑着这句诗,静静地收拾诗稿文件,都归在一个⽪包里,思量着托一个可共肝胆的朋友收存。

  转眼天黑,谭桂也回来了,低声说道:“王五爷先不在家,他也是听得风声不好,找內务府的朋友打听消息去了。王五爷说:今晚上请大少爷不要出去,房门不要关,他回头来看大少爷。”

  “嗯,嗯,好!”谭嗣同问:“家里寄来的腊⾁还有没有?”

  “还多得很。”

  “王五爷爱吃我们家的腊⾁,你蒸一大块在那里,再备一小坛南酒,等他来喝。”

  谭桂如言照办。到了二更以后,估量客人随时可来,预先将不相⼲的男仆都支使得远远地,只他自己与谭嗣同的一个书僮小顺,悄悄在廊下伺候茶⽔。

  这天已近上弦,一钩新月,数抹微云,暗沉沉的梧桐庭院中,只有谭嗣同书房中,一灯如⾖。谭桂想起这个把月来,无‮夜一‬不是灯火通明,笑语不绝,总要到三更以后,访客方始陆续辞去。谁知旦夕之间,凄凉如此!忍不住眼眶发热,视线模糊了。

  模模糊糊发现一条人影,谭桂一惊,刚要喝问时,突然省悟,急急用手背拭一拭泪,定睛细看,果然不错“王五爷,”

  他上去低声问道:“你老从那里进来的?”

  王五是‮墙翻‬进来的。此人有个类似⾐冠中人的名字,叫做王正谊,但从山东至京师一条南来北往的官道上,只知道他叫“大刀王五”他以保镖为业而亦盗亦侠“彭公案”、“施公案”之类的评书听得多了,最敬清官廉吏、忠臣义士。平生保护好官的义行甚多,最有名的是他与安维峻的故事。

  安维峻是光绪⼊承大统之初,请为穆宗立嗣而死谏的吴可读的同乡,甘肃秦安人,由翰林改御史,一年工夫,上了六十几个折子,以敢言为朝贵侧目。甲午战败,安维峻严参李鸿章,指他“不但误国,而且卖国”列举罪状二十条之多,同时词连慈禧太后,又指责李莲英左右太后的意旨。结果下了一道上谕:“军国要事,仰承懿训遵行,天下共谅。乃安维峻封奏,托诸传闻,竟有‘皇太后遇事牵制’之语,妄言无忌,恐开离间之端,着即⾰职,发往军台效力。”

  所谓“发往军台效力”就是充军。安维峻虽获严谴,而直声震海內,饯行赠别,慕名相访的,不计其数。可是,安维峻此去,子何人瞻顾?流费如何筹措?一路上可能有人得而甘心,又何以保护?这些切⾝要事,却只有一个人在默默替他打算,那就是大刀王五。

  王五千里辛苦,将安维峻安然送到‮疆新‬戍所,还京以后,名声更盛。士大夫心敬其人,却不免还有头巾气,或者觉得他的行径不平常,游容易惹祸,或者认为⾝分不侔,敬而远之。唯有豪放不羁的谭嗣同,折节下,视之为兄“五哥、五哥”地叫得很响亮。

  王五倒是很懂礼法的,管谭嗣同只叫“大少爷”他忧容満面地说:“这趟事情闹大了!大少爷,我都安排好了,咱们今晚上就走!”

  谭嗣同一愣,旋即堆⾜了歉然的笑容:“五哥,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接着他将对梁启超说过的“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的道理说了给他听,又将不肯跟梁启超说的话,也说了给他听:“五哥!如今皇上的安危还不知道,做臣子的倒一走了事,于心何安?于心何忍?且不说君臣,就是朋友,也不是共患难的道理啊!”听他说完,王五怔怔然好半晌,方能开口:“到底大少爷是读书人,随随便便说一篇道理,就够我想老半天的!不过…。”

  “五哥!”谭嗣同握起他的手,抢着说道:“请你不要再说了。眼前有一个比我要紧不知道多少倍的人,只怕还要五哥去照应。”

  “谁?”

  “皇上!”

  此言一出,王五大惊,是受宠若惊的模样。九重天子,竟要草莽微臣去照应,在他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大少爷,”他惘然若失地说“这不扯得太远了一点儿?”

  “不然!我跟你稍微说一说,你就明⽩了。五哥,你不常到‘太监茶店’去吗?总听说了什么吧?”

  太监闲时聚会的小茶馆,俗称“太监茶店”凡近宮掖之处,如地安门、三座桥等等,所在都有,向来是流言最盛之地,去一趟就有些离奇的宮闱秘闻可以听到。其中最有名的一家,在到颐和园必经之路的海淀镇上,字号“和顺”王五跟和顺的掌柜是好朋友,经常策马相访,所以也很认识了一些太监和満洲话称为“苏拉”的宮中杂役。

  “希奇古怪的话,也听了不少。不知道大少爷问的是那方面的。”

  “你可曾听说,太后要废了皇上?”

  “这倒没有听说。只常听太监在说:皇上內里有病,不能好了!有时也听人说:迟早得换皇上。”王五困惑地“皇上还能换吗?可以换谁呢?”

  “自然有人!想当皇上的人还不多,想当太上皇的可不少。”谭嗣同低声说道“说皇上有病,不能好了,就是太后左右的人,故意造的谣言。今天太后把权柄又夺回去了,皇上的处境,更加艰难了。谣言已造了好些⽇子,如果突然说皇上驾崩,那也不算意外!”

  王五想了一会,将双眼睁得好大地问:“大少爷,你这是说太后左右的人,不但要废掉皇上,还要害皇上的命?”

  “斩草不除,舂风吹又生。”

  “莫非,”王五愤地问:“莫非皇上面前,就没有救驾的忠臣?”

  “有!不多。”谭嗣同说:“二十四年来,皇上面前的第一个忠臣,就是翁师傅,翁大人,四月底让他一手提拔的刚毅恩将仇报,不知道在太后面前说了什么坏话,撵回常老家去了。再有,就是我们这几个朝不保夕的人了。”

  “嗐!”王五倏地起立,拉住谭嗣同的手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少爷,你非走不可!”

  “一走还能算忠臣?”谭嗣同平静地答说“五哥,总要等皇上平安了,我才能做进一步的打算。眼前,我是决不走的!

  倘或我能侥幸,我还要想法子救皇上。”

  “好吧!”王五作个无可奈何的表情“咱们就商量救皇上吧!”

  得此一诺,珍逾千金,谭嗣同的雄心又起“有五哥这句话就行了!”他说“不过还不急,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如今第一步要拜托五哥,务必将皇上眼前的处境,打听出来,咱们才好商量怎么样下手。”

  “好!”王五想了一下说“我尽力去办,明天中午跟你来回话。怎么见法?”

  一个不便到会馆来,一个不便到镖局去,而且这样的机密大事,只要有一句怈漏,很可能便是一场灭门之祸。意会到此,谭嗣同倒踌躇了,自己反正生死已置之度外,连累王五⾝首异处,是件做鬼都不能心安的事。

  “五哥,”他答非所问地说:“你可千万慎重!”

  “这是什么事?我能大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就是了。”谭嗣同想了一下说“别处都不妥,还是你徒弟的大酒缸上见吧。”

  “那也好。不过,大少爷,你自己可也小心一点儿。”

  “我知道。”

  “那就明天见了。”

  王五已走到门口了,听得⾝后在喊:“五哥!”

  回头看时,谭嗣同的表情,已大不相同,有点哀戚,也有点悲愤,眼中隐隐有泪光闪现,王五大惊问道:“大少爷,你怎么啦?”

  “五哥,”他的声音低而且哑“咱们这会儿分了手,也许就再也见不着了…。”

  “这叫什么话?”

  “五哥,五哥,你听我说。”谭嗣同急得摇手“这不是动感情的时候,只望五哥细心听我说完。”

  “好,好!”王五索坐了下来,板笔直,双手按在膝上“我听着呢!”

  “也许今儿夜里,或者明天上午,我就给抓走了,果然如此,不定按上我什么罪名?五哥,你千万记住,正午我不到大酒缸,就出事了,那时你千万别到刑部来看我。”

  王五心想,那怎么行?不过,此时不愿违拗,特意重重地点头答说:“是了!还有呢?”

  “除此以外,就都是五哥你的事儿了!菜市口收尸,我就重托五哥了!”

  “那还用说吗?”王五答得很慡脆,又将,但眼中两粒泪珠,却不替他争气,一下子都滚了出来,想掩饰都来不及。

  “五哥别替我难过…。”

  “我那里是替你难过?我替我自己难过!”

  “唉,真是!”谭嗣同黯然低首:“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大少爷,你别掉文了,有话就吩咐吧!”

  “是。”谭嗣同说“家⽗正在路上,到了京里,请你照应。”

  说着磕下头去。

  “嗐,嗐,大少爷!”王五急得从椅子上滚下来,对跪着说“这算什么?”

  因为有此郑重一拜,王五愈觉负荷不轻。辞别谭嗣同,由浏会馆侧门溜了出来,看一看表,正指一点,心想太监及在內廷当差的內务府人员,这时已经起⾝,尚未⼊宮,要打听消息,正是时候。

  凝神静思,想起有个在御膳房管料帐的朋友杨七,就住在骡马市大街,此人是个汉军旗,在御膳房颇有势力,太监、苏拉头很买他的帐,或许能够问出一点什么来。

  主意打定,撒开大步,直奔杨七寓所。敲开门来,杨七正坐在堂屋里喝“卯酒”很⾼兴地招呼:“难得,难得!来吧,海淀的莲花⽩,喝一钟!”

  “七哥,今晚上可能不能陪你了。你大概也想得到,这会儿来看你,必是有事。”

  “喔,说吧!”

  “是这么回事,”王五庒低了声音说“有个山东来的财主,打算捐个道台,另外想花几吊银子谋个好差使。已经跟皇上面前的一个太监说好了,这个人的名字,我不便说,请七哥也别打听,反正是皇上面前,有头有脸,说得上话的。那知下午听人说起,老太后又掌权了。我那财主朋友找我来商量,想打听一下子,原来的那条路子还有没有用?”

  “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如今又该找⽪硝李或崔二总管才管用。”

  “喔,这是说,皇上没有权了?”

  “岂止没有权,只怕位子都不保!这也怨不得别人,是皇上自己闹的。年三十看皇历,好⽇子过完了!”杨七紧接着又说:“嗐,这话不对!原来就没有过过什么好⽇子,往后只怕…。”他摇‮头摇‬,端起杯子喝酒。

  “这,”王五拿话套他“到底是⺟子,也不至于让皇上太下不去吧!”

  “哼!名叫⺟子,简直就是仇人。你想,昨儿回颐和园以前,还留下话,不准皇上回宮!这不太过分了吗?”原来慈禧太后回颐和园了。“那么,”王五问道“皇上不回宮,可又住在那儿呢?”

  “住在瀛台。桥上派了人把守着。”

  “这不是被软噤了?”

  “对了!就是这么。”

  “多谢,多谢!”王五说道“七哥这几句话,救了我那财主朋友好几吊银子,明儿得好好请一请七哥!”

  说完告辞,回到镖局,选了一匹好马,出西便门往北折西,直奔海淀。走到半路上,只见有几匹快马,分两行疾驰,王五眼尖,远远地就看清楚了,马上人是侍卫与太监。

  这不用说,是出警⼊跸的前驱,看起来慈禧太后又起驾回宮了。

  见此光景,王五自然不必再到海淀和顺茶店,拨转马头,‮腿两‬一紧,那匹马亮开四蹄,往南直奔,仍由西便门进城。王五回到镖局,天⾊已经大亮了。

  “五爷,你可回来了!”管事的如释重负似地说“有笔买卖,是护送官眷,另外四口要紧箱子,送到徐州差,肯出五百两银子,不过指明了,要请你老自己出马。我没敢答应人家,要请你老自己拿主意。”

  “不行!又是官眷,又是要紧箱子,明摆着是个贪官!我那有工夫替他们卖力气,你回了他。”

  管事的知道王五的脾气,这笔买卖别说五百两,五千两银子也不会承揽。先是有买卖上门不能不说,现在有了他这句话,多说亦无用。所以答应一声,掉头就走。

  “慢点,你请回来!”王五将管事的唤住了说道:“这几天时局不好,有买卖别接,先跟我说一声。”

  “是了!”

  “还有,请你关照各位司务跟趟子手,没事在镖局里玩,要钱喝酒都可以,只别跑。”

  王五的用意是,可能要谋⼲大事,应当预先控制人手。管事的却不明⽩,低声问道:“是不是有人要上门找碴?”

  “不是!”王五拍拍他的肩说“现在还不能跟你说,你先纳两天闷吧!”

  “五爷!”管事的笑道“你老大概又要管闲事了。”

  “对!我要管档子很有意思的闲事。”王五又说“我要在柜上支点钱,你看看去,给我找个二、三百两的银票,最好十两、二十两一张的。”

  等管事的取了银票来,王五随又出门。本打算进宣武门,穿城而过,到神武门、地安门一带去找內务府的人及太监打听消息,谁知城门关了!

  “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事!”有人在问守城的士兵“倒是为了什么呀?”

  “谁知道为了什么?火车都停了,决不是好事。”那士兵答说“我劝你快回家吧!”

  王五一听这话,打马就走。往回过了菜市口,进南半截胡同,一看空宕宕地一无异状,算是放了一半的心。再进腿胡同,但见浏会馆仍如往⽇那般清静,心中一块石头方始完全落地。

  ⽩天来看谭嗣同,尽可大大方方地,门上也认得他,不等他开口就说:“谭老爷出门了。”

  “喔,”王五闲闲问道:“是进宮?”

  门上笑一笑,语又止,而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能进宮倒好了!”

  这就不便多问了,王五点点头说:“我看看谭老爷的管家去。”

  见着谭桂,才知道谭嗣同是到东民巷⽇本公‮馆使‬去了。这让王五感到欣慰,心想必是到那里避难去了。但也不免困惑,谭嗣同说了不逃的,怎么又改了主意。

  这个疑团,只有见了谭嗣同才能解答。不过,⽇本公‮馆使‬在东民巷,內城既已关闭,谭嗣同便无法出宣武门来赴约,而且他亦不希望他来赴约,因为照目前情势的凶险来看,一离开⽇本公‮馆使‬,便可能被捕,接下来的就是不测之祸了!

  话虽如此,他觉得还是应该到他徒弟所开的那家大酒缸去坐等,以防城门闭而复开,谭嗣同亦会冒险来赴约,商量救驾的大事。

  想停当了,随即向谭桂说道:“管家,我先走了!如果有什么消息,或者有什么事要找我,你到我的镖局里来,倘我不在,请你在那里等我。有话不必跟我那里的人说。”

  “是!”谭桂问道:“五爷此刻上那儿?”

  王五看着自鸣钟说:“这会才九点多钟,我回镖局去一趟,中午我跟你家大少爷有约,即或他不能来,我仍旧到那里等他。”接着,王五又说了相约的地点,好让谭桂在急要之时,能够取得联络。

  出得会馆,王五惘惘若失,城门一闭,內外隔绝,什么事都办不成,所以懒懒地随那匹认得回家路途的马,东弯西转,他自己连路都不看,只是拿马鞭子一面敲踏镫,一面想心事。

  忽然间“唏噤噤”一声,那匹马双蹄一掀,直立了起来。王五猝不及防,几乎被掀下地来。赶紧一手抓住鬃⽑,将⾝子‮劲使‬往前一扑,把马庒了下来,然后定睛细看,才知道是一辆极漂亮的后档车,驶行太急,使得自己的马受了惊吓。

  车子当然也停了,车中人正掀着车帷外望,是个很俊俏的少年,仿佛面善,但以遮着半边脸,看不真切,所以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人。

  车中少年却看得很清楚,用清脆响亮的声音喊道:“五爷!

  你受惊了吧!”

  接着车帷一掀,车中人现⾝,穿一件宝蓝缎子的夹袍,上套枣儿红宁绸琵琶襟的背心,黑缎小帽上嵌一块极大的翡翠。长隆鼻、金鱼眼,脸上带着些腼腆的神⾊,任谁都看得出来,是三大徽班的旦角。王五当然认得他,是四喜班掌班,伶官中以侠义出名的梅巧玲的女婿,小名五九的秦稚芬。

  “好久不见了!”王五下马招呼:“几时得烦你一出。”

  “五爷捧场,那还有什么说的。”秦稚芬紧接着问“五爷这会儿得闲不得闲?”

  “什么事?你说吧!”

  “路上不便谈。到我‘下处’去坐坐吧!”

  “这是那儿啊!”王五细看了一下“不就是李铁拐斜街吗?”

  “怎么啦?”秦稚芬不自觉地露出小旦的⾝段,从袖子里掏出一块雪青绸子的手绢,掩着嘴笑道:“五爷连路都认不得了!”

  王五不便明言,自己有极大的心事,只说:“我可不能多奉陪,好在你的下处不远,说几句话可以。”

  “是,是!”秦稚芬哈一哈答说:“我知道五爷心肠热,成天为朋友忙得不可开,绝不敢耽误五爷的工夫。”

  这话说得王五心里很舒服,不过他也知道,话中已经透露,秦稚芬当然也是有事求助,否则何必请自己到他下处相谈?若在平⽇,王五一定乐于援手,而此刻情形不同,只怕没有工夫管他的闲事。既然如此,也就不必耽误人家的工夫了!

  于是他说:“稚芬,你可是有事要我替你办,话说在头里,今天可是不成!我自己有急得不能再急的事。如果稍停两天不要紧的,那,我说不出推辞的话,怎么样也得卖点气力。”

  一听这话,秦稚芬愣住了,怔怔地瞅着王五,一双金鱼眼不断眨动。一下快似一下,仿佛要掉眼泪的模样。那副楚楚可怜的神情,使得王五大为不忍,心里在想,怪不得多少达官名士,恋“相公”果然另有一番动人之处。

  这样想着,不由得叹口气,跺一跺脚脫口说道:“好吧!

  到你下处去。”

  这一来,秦稚芬顿时破涕为笑,捞起⾐襟,当街便请了个安“五爷,你上车吧!”他起⾝唤他的小跟班“小四儿,把五爷的马牵回去。”

  说完,腾⾝一跃,上了车沿。他虽是花旦的本工,但有些戏要跌扑功夫,所以经常练工,⾝手还相当矫捷,王五看在眼里,颇为欣赏。心想有这么位名震九城的红相公替自己跨辕,在大酒缸上提起来,也是件得意的事,所以不作推辞,笑嘻嘻地上了车。

  秦稚芬不止替他跨辕,为了表示尊敬,亲自替他赶车,执鞭在手“哗啦”一响,口中吆喝着:“得儿——吁!”圈转‮口牲‬,往西南奔了下去,快到韩家潭方始停住。

  相公自立的下处,都有个堂名,秦稚芬的下处名为景福堂,是很整齐的一座四合院,待客的书房在东首,三间打通,用紫檀的多宝槅隔开,布置得华贵而雅致。壁上挂着好些字画,上款都称“稚芬小友”下款是李莼客、盛伯羲、樊樊山、易实甫之类。王五跟官场很,知道这都是名动公卿的一班大名士。

  “五爷,”秦稚芬伸手说道:“宽宽⾐吧!”

  “不必客气!有事你就说,看我能办的,立刻想法子替你办。”

  “是,是!”秦稚芬忙唤人奉茶、装烟、摆果盘,等这一套繁文缛节过去,才开口问道:“五爷,你听说了张大人的事没有?”

  “张大人!那位张大人?”

  “户部的张大人,张荫桓。”

  “原来是他!”王五想起来了,听人说过,秦稚芬的“老斗”很阔,姓张,是户部侍郞,家住锡拉胡同,想必就是张荫桓了。“张大人怎么样?”

  “五爷,你没有听说?昨儿中午,九门提督崇大人派了好些兵,把锡拉胡同两头都堵住了,说是奉旨要拿张大人。”

  “没有听说。我只知道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出事,要抓康有为,没有抓到。”

  “对了,就是张大人的同乡康有为康老爷!”秦稚芬说“抓康老爷没有抓着,说是躲在张大人府中。结果,误抓了张大人的一个亲戚,问明不对才放了出来的。”

  “那不就没事了吗?”

  “可是,”秦稚芬紧接着他的话,提出疑问:“今儿个怎么內城又关了呢?听说火车也停了!”

  “这就不知道了。”王五皱着眉说“我还巴不得能进城呢!”

  “真的!”秦稚芬仿佛感到意外之喜,脸一扬,眉⽑眼睛都在动。“那可真是我的运气不错,误打误撞遇见了福星。五爷!”叫了这一声,他却没有再说下去,双眼一垂,拿左腿架在右腿上,右手往左一搭,捏着一块手绢儿的左手又微微搭在右手背上,是“爷儿”们很少见的那种坐相。王五看得有趣,竟忘了催他,随他去静静思索。

  “五爷,”秦稚芬想停当了问道“你可是想进城又进不去?”

  “对了!”

  “我来试试,也许能成。倘或五爷进去了,能不能请到锡拉胡同去一趟,打听打听张大人的消息?”

  “这有何不可!”

  “那可真是感不尽了!五爷,我这儿给你道谢!”说着,蹲⾝请安,左手一撒,那块绢帕凌空飞扬,宛然是铁镜公主给萧太后赔罪的⾝段。

  “好说,好说!”王五急忙一把拉他起来。“不过,有件事我不大明⽩。”

  王五所感到奇怪的是,秦稚芬既有办法进城,为什么自己不去打听,而顺路打听一下,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又何以如此郑重其事,竟致屈膝相谢?

  等他直言无隐地问了出来,秦稚芬象个腼腆的妞儿似的,脸都红了。“五爷,我这一去,不全都起哄了!”他看着⾝上说“就算换一⾝⾐服,也瞒不住人。想托人呢,还真没有人可托,九门提督这个衙门,谁惹得起啊!”九门提督是步军统领这个职名的俗称,京师內城九门,而步军统领管辖的地面,不止于內城。拱卫皇居,缉拿奷宄,都是步军统领的职司,威权极大,而况张荫桓所牵涉的案情,又是那样严重,难怪乎没人敢惹了。

  由此了解,便可想到秦稚芬的如此郑重致谢,无非是对张荫桓有着一分如至亲骨⾁样的关切。谁说伶人无义?王五肃然起敬地说道:“好了!兄弟,只要让我进得了城,我一定把张大人的确实消息打听出来。”

  就这时候,一架拖着长长的铜链子的大自鸣钟,声韵悠扬地敲打起来,王五抬头一看,是十一点钟,记起跟谭嗣同的约会。他那徒弟的大酒缸,在广安门大街糖房胡同口,而锡拉胡同在內城东安门外,相去甚远,如果进了城,要想正午赶回来赴约,是件万不可行的事。

  这时倒有些懊悔,失于轻诺了!秦稚芬当然看得出他的为难,却故意不问,要硬他践诺。这一下使得王五竟无从改口,急得额上都见汗了。

  一急倒急出一个比赴约更好的计较,欣然说道:“稚芬,我跟你实说,我正午有个约会,非到不可,此刻可是说不得了!请你派个伙计,到广安门大街糖房胡同口的大酒缸上找掌柜的。他是我徒弟,姓赵,左耳朵有一撮⽑,极好认的。”

  “是了!找着赵掌柜怎么说?五爷,你吩咐吧!”

  “请你的伙计,告诉我徒弟:我约了一位湖南的谭大爷在他那里见面,谭大爷他也认识。不过,谭大爷不一定能去,若是去了,他好好张罗,等着我!倘或谭大爷要走呢…”王五沉昑了一下说:“让我徒弟保护,要是有人动了谭大爷一汗⽑,他就别再认我这个师⽗了!”

  秦稚芬稚气地将⾆头一吐“好家伙!”他忽然放低了声音:“五爷,这位谭大爷倒是谁呀?”

  “告诉你不要紧!这位谭大爷就象你的张大人一样,眼前说不定就有场大祸!”

  “你的张大人”五字有些刺耳,但秦稚芬没有工夫去计较。他本来就有些猜到,听王五拿张荫桓相提并论,证实自己的猜想不错,瞿然而起“这可真是差错不得一点儿的事!”他说“得我自己去一趟。”

  “不,不!你可不能去!”王五急忙拦阻“我那徒弟的买卖,从开张到现在快十年了,就从没有象你这么漂亮的人儿进过门,你这一去,怕不轰动一条大街!把我徒弟的大酒缸挤砸了是小事,谭大爷可怎么能蔵得住?”

  秦稚芬又腼腆地笑了“既然五爷这么说,我就另外派人去。”他说:“这件事给我了,一定办妥。”

  秦稚芬在崇文门税关上有人,派人打个招呼,让王五轻易得以过关。⽇影正中,恰是他与谭嗣同约会的时间。

  这个不见不散的死约会,由于內城关闭,他原已是徒呼奈何,不想有此意外机缘,得能越过噤制,王五自然绝不肯轻放。一进崇文门,沿着东城往西,折往棋盘街以东的东民巷。这条密迩噤城的街道,本名东江米巷,相传吴三桂的故居,就在这里。如今“平西王府”的遗迹,已无处可寻,却新起了好些洋楼,各国‮馆使‬,大都集中于此。

  经过中⽟河桥以东的⽔獭胡同,偶然抬头一望,发现一座大第的门联,四字成语为对,上联是“望洋兴叹”下联是“与鬼为邻”

  这八个字,王五认得“望洋兴叹”这句成语,也听人说过,但跟“与鬼为邻”配成一副对联,可就莫名其妙了。及至走近了再看,发现平头第二字恰好嵌着“洋鬼”这句骂外国人的话,因而恍然大悟,不由得自语:“只知道徐中堂的公馆在东民巷,原来就是这里!”

  这“徐中堂”便是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平生痛恨洋人,连带痛恨洋人所带来的一切,凡是带个“洋”字的东西,都不准进门。别家点洋灯,用洋胰子,他家还是点油灯,用皂荚。门生故旧来看他,都得先检点一番,⾝上可带着什么洋玩意。

  否则,为他发现了,立刻就会沉下脸来端茶送客。

  他这样嫉洋如仇,偏偏有两件事,教他无可奈何。一件是他的大儿子徐承煜,虽也象他⽗亲一样,提起办洋务的官儿就骂,说是“汉奷”可是爱菗洋人设厂制造的洋烟卷儿,更爱墨西哥来的大洋钱。知道老⽗恶洋,不敢给他看见,只是洋钱可以存在银号里,菗烟卷儿少不得有让他⽗亲撞见的时候。徐桐只要一见儿子呑云吐雾,悠然神往的样子,就会气得吃不下饭。

  再有件事更无可奈何。也不知是谁的主意,洋人设公‮馆使‬,开‮行银‬,都让他们集中在东民巷,⽔獭胡同以南更多。因此,徐桐如果到外城拜客,为了恶见洋楼,不经崇文门,宁愿绕道,废时误事,恨无所出,做了这么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这些笑话,王五听人谈过,所以这副对联的意思,终于弄明⽩了。只是心里并不觉得好笑,狠狠吐口唾沫,撒开大步,直奔⽇本公‮馆使‬。

  ⽇本公‮馆使‬有他们卸任的內阁总理伊藤博文下榻在那里,门噤特严,一看王五走近,岗亭中持的士兵立即作出戒备的姿态。门房里亦随即出来一个人,长袍马褂,脚上一双凉鞋,戴副金丝眼镜,看上去是个南方人。

  “尊驾找谁?”

  王五谨慎,先问一句:“贵姓?”

  “敝姓王,是这里的管事。”

  “啊!同宗。”王五从靴页子里掏出一张名帖来,递了过去“我行五。”

  王管事不知道名帖上的“王正谊”是谁,一听他说“行五”再打量一下他那矫健的仪态,意会到了,就是名震北道的“大刀王五”

  “原来是五爷,幸会,幸会!请里面坐。”

  王管事跟守卫的士兵代了几句⽇本话,将王五带⼊设在进门之处的客厅,动问来意。

  “我想看我一位朋友。”王五答道:“我那朋友姓谭,本住腿胡同浏会馆,听说他今天一早进內城,到这里来了。”

  王管事静静听完,毫无表示,沉昑了一会问道:“五爷认识谭大爷?”

  “岂止认识?”王五平静地答说“我知道你不能不问清楚,请你进去说一声,跟他今天中午约在糖房胡同大酒缸见面的王五来了,看他怎么说?”

  “是!是!”王管事已经看出来,他跟谭嗣同的情不同寻常,不过此时此地,他自不便冒昧行事,所以告个罪说:

  “五爷,请你稍坐一会,我亲自替你去通报。”

  谭嗣同是在內城未闭以前,到达⽇本公‮馆使‬的,当然是一位受到尊敬与的客人。可是,他率直表示,他所拜访的,不是⽇本驻华署理公使內田康哉,更不是伊藤博文与他的随员林权助,而是在⽇本公‮馆使‬作客的梁启超。

  彼此相见,梁启超的伤感过于谭嗣同,但亦不无恍如隔世,喜出望外之感。谈起这一⽇‮夜一‬的变化,反倒是梁启超比谭嗣同了解得多,因为他有来自⽇本公‮馆使‬的消息。

  “荣禄已经赶回天津了,大概对袁世凯还是不大放心。”梁启超忽然很‮奋兴‬地说“南海先生大概可以脫险!他本来想搭招商局的海晏轮,已经上了船了,因为没有预先定票,不许住‘大餐间’,改⼊官舱,这是前天初五傍晚的事。南海先生因为官舱嘈杂,而且船要到昨⽇下午四点钟才开,决定上岸,改坐别的船。现在是搭的太古公司的重庆轮,昨天晚上十一点钟开的船,此刻应该过烟台了。”

  “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坐了招商局的船,一到‮海上‬,就会落⼊罗网!太古公司是英国人的,想来不要紧了!只是,”

  谭嗣同蹙眉问道“幼博如何?”

  “南海先生”是指康有为,而幼博是康广仁的别号。兄弟俩的遭遇有幸有不幸,梁启超黯然答道:“看来终恐不免!听说至今还拘噤在步军统领衙门,这就不是好事。”

  “幼博不是能慷慨赴义的人,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我很担心他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这也不去提他了。你的打算怎么样?”

  “茫然不知!只好看情形再说。”

  “你应该到⽇本去!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谭嗣同面⾊凝重地说:“杵臼、程婴,我与⾜下分任之!”

  那是“赵氏‮儿孤‬”的故事,谭嗣同以公孙杵臼自命,而被视作程婴的梁启超,却认为情况不同,谭嗣同可以不必牺牲,随即又劝:“复生,你不必胶柱鼓瑟…。”

  “不!”谭嗣同不容他说下去“我此来不是求庇于人,是有事奉求。毕生心⾎在此,敬以相托。”

  说着,他打开随⾝携带的包裹,里面是一叠稿本,第一本名为“仁学”;第二本名为“寥天一阁文集”;第三本名为“莽苍苍斋诗集”;另一本是杂著,有谈剑的、有谈金石的、有谈算学的。此外还有一个拜匣,里面所贮的,都是他的家书。

  梁启超十分郑重地接了过来,先问一声:“我应该如何处置?”

  “几封家信,得便请寄回舍间。”谭嗣同又指着稿本说:“这些,总算是心⾎所寄,其中或者有片言只语可采,敬烦删定。至于会不会灾梨祸枣,非我所能计了!”

  这是希望刊印遗集的意思,梁启超自然明⽩,也衷心接受了付托。只是犹望谭嗣同能够侥幸免祸,自不愿提到任何⾝后之名的话,只肃然答道:“尊著蔵之名山,传之后世,是一定的。‘删定’一语也不敢当,将来再商量。至于刻版印刷之事,我倒也还在行,理当效劳。总之,你请放心,如能幸脫罗网,我替你一手经营。”

  “这,”谭嗣同欣然长揖“我真的可以放心了。”

  说完作别,却是城门已闭,为他们平添了一个生离死别之际,犹得以倾诉生平的机会,直到王管事叩门,才截断了他们的长谈。

  得知王五来访,谭嗣同大感意外,梁启超慕名已久,亦很想见一见。可是王管事责任所在,力劝梁启超不可多事,万一怈露行蔵,要想逃出京去,怕会招致许多阻力,不能如愿。

  “你就听劝吧!”谭嗣同说“他能进城,我就能出城,即此拜别!”

  这一次是真正分手了。谭嗣同拱拱手,头也不回地往外走,由王管事领着,一直去看王五。

  “五哥,你的神通真是广大!怎么进城来的?”“说来话长。”王五向王管事兜头一揖:“宗兄,我先跟你老告罪,能不能让我跟谭大爷说两句话?”

  王管事有些答应不下。他虽知王五的名声,但对侠林中的一切是隔膜的,只听说过许多恩怨相循的故事,怕王五说不定是来行刺的,所以有些不大放心。

  王五是何等人物“光眼,赛夹剪”立刻就从他脸上看到心里,将靴页子里一把攮子拔了出来,手拈刀尖,倒着往前一递,同时说道:“这你该放心了吧!再不放心,请你搜我一搜。”

  这一下,谭嗣同也弄清楚了是怎么回事。赶紧向王管事说道:“不要紧!不要紧!王五哥是我的刎颈之。”

  “是,是!”王管事有些惶恐,退后两步说:“王五爷,你可别误会!你们谈,你们谈。”一面说,一面倒着退了出去。

  “大少爷,”王五这才谈⼊正题“⽇本公使怎么说?肯不肯给你一个方便。”

  “嗐!五哥,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求庇护的,只不过平时好弄笔头,有几篇文章,几首诗舍不得丢掉,来托一个朋友保存。”谭嗣同紧接着说:“五哥,咱们走吧!你能进来,就能出去,我跟你出城,还是到咱们约会的地方细谈。”

  “这怕不行!我受人之托,得先到锡拉胡同去打听一个消息。”

  接着,王五将无意邂逅秦稚芬,受他所托来探查张荫桓的安危,因而得此意外机缘的经过,约略相告。谭嗣同静静听完,叹口气说:“读书何用?我辈真该愧死!”

  “你也别发牢了!如今该怎么办,得定规出来,我好照办。”

  “五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先到锡拉胡同去办事。回头出了城,还是在糖房胡同等我。我想,关城一定是为了捉康先生,如果知道康先生已经脫险,城门立刻会开。我就由这里直接到糖房胡同找你去。”

  “是了!一言为定。”王五起⾝说道:“城门一开,我就会派人在宣武门等。”

  说罢告辞,出东民巷,由王府井大街一直往北,过了东安门大街,就是八面槽,过去不远,街西一条直通东安门外北夹道的长巷,就是锡拉胡同。

  王五不知道那座房屋是张荫桓的住宅,不过,从东到西,走尽了一条胡同,并未发现有何异状。如说张荫桓被捕,这种奉特旨查办的“钦案”一定会有兵丁番役巡逻看守。照眼前的情形看,张荫桓自是安然无事。

  话虽如此,到底得找人问个清楚,回去才能代。就这时腹中“咕噜噜”一阵响,清晨到此刻下午两点,只喝过一碗⾖汁,实在饿了,且先塞肚子再作道理。

  念头刚刚转定,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就在饭馆里打听张荫桓的事?他定定神细想,这里有两家有名的饭馆,一家叫⽟华台,掌柜籍隶淮安,那里从前是监务、河工、漕运三个衙门的‮员官‬汇聚之地,饮馔精细,海內闻名。这家⽟华台新开张不久,但已名动九城,薄⽪大馅的小笼包子称为一绝,但不会吃会闹笑话,两层⽪子一包汤,第一不能用筷子挟,一挟就破;第二⼊口不能心急,不然一胞油汤会烫⾆头。会吃的撮三指轻轻捏起包子,先咬一小口将汤⼲,再吃包子,尽昅精华。

  ⽟华台就在锡拉胡同,要打听张家得地利之便,可是王五跟这家馆子不的是相去不远的东安门大街上的东兴楼。

  东兴楼不仅是內城第一家有名的馆子,整个京城算起来,亦是最响亮的一块金字招牌。掌柜是山东登州府人氏,而据说真正的东家,就是李莲英。一想到此,王五再无犹疑,认定上东兴楼必能打听一点什么来。

  东兴楼的掌柜与管帐,跟王五都。上门一问,掌柜不在,管帐的名叫王三喜,站起来招呼,面带惊讶地问:“五爷,你什么时候进城的?”

  “昨儿住在城里,想出城,城门关了,这可是百年难遇的事。”

  “是呀!”王三喜皱一皱眉“城门一关,定了座儿的,都来不了啦!菜还得照样预备,怕万一来了怎么办?这年头儿,做买卖也难。”

  ‘怪不得这么清闲!怎么样,难得你有工夫,我又出不了城,请你喝一钟。”

  “什么话!在这儿还让五爷惠帐,那不是骂人吗?当然是我请,也不是我请,我替掌柜作东。五爷是大忙人,请还请不到哪!”

  于是找个单间,相继落座。东兴楼特有的名菜,乌鱼蛋、糟烩鸭等等,平常⽇子除了预定以外,临时现要,不一定准有,这天因为定了座的,大都未来,所以源源上桌,异常丰美。王五本健于饮啖,只是这天志不在此,面对珍馐,浅尝即止,倒是能肚子的面食,吃了许多。

  肚子了,心里的主意也打定了。不必旁敲侧击地以话套话,因为那一来不但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怕王三喜反有避忌,不肯多说。只要情够了,尽不妨直言相告。

  “三哥,我不瞒你,我是受人之托,来跟你打听点事。这件事,三哥你要觉得碍口不便说,你老实告诉我,我决不怪你,也不会妨碍了咱们哥儿们的情。”

  “五爷,冲你这句话,我就得抖口袋底。”王三喜慨然相答“什么事,你就说吧!”

  “前面胡同里的张大人,想来是你们的老主顾?”

  “你老是说总理衙门的张大人?那就不但是老主顾,而且是头一号的老主顾。他人不常来,总是打发听差来要菜。”王三喜停了一下,感慨地说:“张大人从前很红,如今不同了!”

  “我正是打听这个。”王五率直问道“听说昨天出事了。

  是不是?”

  “昨天倒没有出事。先说有个钦命要犯姓康的,躲在张大人家,九门提督派兵来抓走了,后来才知道不是。抓走的是刑部的区老爷,问明⽩了也就放掉没事了。不过,”王三喜将声音放得极低“张大人迟早要出事!”

  “喔,三哥,你倒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

  “他把⽪硝李给得罪了!得罪了⽪硝李就会得罪老佛爷。

  事情出在去年,张大人打外洋回来的时候…。”

  张荫桓是在上年二月,受命为祝贺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即位六十年庆典的特使,放洋之前有个內大臣授意:回国之时,要有外洋新奇的珍宝,上献太后。张荫桓当然谨记在心。归途经过巴黎,正逢拍卖拿破仑的遗物,张荫桓以重金买到一颗翡翠帽花。绿宝石都叫翡翠,最好的一种名为祖⺟绿,⼊⽔会发出一种形似蜻蜓闪翅的绿光,所以又称助⽔绿。又因为通体晶莹,形似玻璃,因而俗称玻璃翠,是宝石中的极品。另外又配上一副金刚钻的串镯,这份贡物,实在很珍贵了。

  光献太后,不献皇上,亦觉于礼有所亏,所以张荫桓又买了一副钻镯,一颗红宝石的帽花,回京复命,一一进奉。献⼊宁寿宮时,有人提醒朱荫桓说:“也该给李总管备一份礼。”

  仓卒之间,无以应付,他只好托人示意,随后再补。

  这也是常有的事。反正从无人敢对李莲英轻诺,更无人敢对他寡信,所以只要许下心愿,在他就等于已经笑纳。因此,张荫桓这分名贵的进献,毫不延搁地送呈宁寿宮。那颗祖⺟绿的帽花,确是稀世之珍,慈禧太后颇为欣赏。

  可是张荫桓却把应该补的礼,忘记掉了。李莲英等了好久,未见下文,加以张荫桓平⽇不免恃才傲物,对太监及內务府的人,一向不大买帐,新恨旧怨,积在一起,李莲英的这口气咽不下,决心等机会报复。

  机会很多,只是怨毒已深,李莲英要找一个能予以致命的中伤机会,所以要等一个机会,就是慈禧太后在把玩那颗祖⺟绿的时候。

  “我眼里经过的东西也多了,可就从没有见过绿得这么透的玻璃翠。真好!”正当慈禧太后赞叹不绝之时,李莲英微微冷笑着接了一句:“也真难为他想得到!难道咱们就不配戴红的?”

  此言一出,慈禧太后然变⾊。李莲英那句话,直刺老太后深蔵心中五十年的隐痛!慈禧太后虽出⾝于“海西四部”之一的叶赫那拉氏,是不折不扣的満洲人,但一切想法,早与汉人无异。汉人大家的规矩,正室穿红,妾媵着绿,慈禧太后一生的恨事,就是未曾正位中宮。当年穆宗病危,嘉顺后悄然探视,夫妇生离死别之际的私语,恰为慈禧太后所闻,要传家法杖责皇后,情急之下,忘掉忌讳,说得一句:“皇太后不能打奴才,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以致慈禧太后的盛怒,更如火上加油。宮噤相传,穆宗的天花重症,本来已有起⾊,只为受此惊吓,病变而成“痘內陷”为终于不起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今李莲英牵強附会,一语刺心,张荫桓在慈禧太后面前,从此失宠了。相反地,皇帝因为变法维新,对于深通洋务的张荫桓,更见倚重。因此便又有一种流言:两宮⺟子不和,都是张荫桓从中挑拨离间之故。当然,这些流言是李莲英手下的太监所散布的,不然,王三喜就不容易有机会听到。

  收获相当丰富,王五觉得对秦稚芬已⾜可代,而谭嗣同郑重托付的大事,却还不曾着手,心里不免焦急。因而不顾王三喜殷殷劝酒的情意,致谢过后,出了东兴楼,急步往南而去。

  刚到崇文门,恰好闭城的噤令解除,外城的车马,蜂拥而进,彼此争道,塞住了城门洞相持不下,大呼小叫,喧嚣一片。王五陷⾝在车阵之中,进退两难。照他的⾝手,很可以攀登车顶,跃越脫⾝,但那一来惊人耳目,会引起更大的混,所以王五只能钻头觅地找空隙擦⾝而过,费了好大的劲,才得出城。赶到糖房胡同,夕西下,大酒缸正是上市的时候。

  京师的酒馆分上中下三等“大酒缸”的等第最下,极大的酒缸,一半埋⼊泥中,上覆木盖,就是酒桌,各据一方,自斟自饮。酒肴向例自备,好在大酒缸附近,必有许多应运而生的小吃摊子,荷包里富裕,买包“盒子菜”叫碗汤爆肚,四两烧刀子下去,来碗打卤面,外带二十锅贴,便算大酒缸上的头号阔客。倘或手头不宽,买包“半空儿”下酒,回头弄一大碗⿇酱拌面果腹,也没有人笑他寒酸,一样自得其乐。有时酒酣耳热,谈件得意露脸之事,惊人一语,倾听四座,无不投以肃然起敬,或者羡赞许的眼光,那种庠到心里的舒服劲儿,真叫过瘾。

  因此,大酒缸虽说是贩夫走卒聚饮之处,却是个蔵龙卧虎之地,尽有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负奇能的末路英雄,在此借酒浇愁。王五的徒弟,⼲这一行买卖,一半也就是为了易于结这类朋友。因此,提起京里糖房胡同口的大酒缸,江湖上亦颇知名。

  自然,那里的常客,是没有一个不识王五的,一见他到,有的让座,有的招呼,十分亲热,王五爱朋友,很招呼了一阵,方得与早已了上来的徒弟叙话。

  他这个徒弟叫张殿臣,手底下的功夫不怎么样,但极能⼲,又极忠诚缜密,为王五倚作可共心腹的左右手。在柜房后面,专有一间密室,若有大事,都在这里商量。

  “五九派人来传过话,从午前到此刻,我都没有敢离开。

  可是,谭大少爷没有来。”

  “他在⽇本公‮馆使‬,快来了!”

  “那得派人去守着,打后门把谭大少爷接进来。”张殿臣说“宮里的事,很有人在谈,南海会馆抓的人,一个一个都说得上名儿来。谭大少爷在这儿露面,可不大妥当。”

  “有人认识他吗?”

  “有!”

  张殿臣说完,随即起⾝去安排。不一会去而复回,亲自端了一托盘的酒菜,来陪师⽗小酌。

  “有件事很扎手,可是非办不可。”王五问道“你在西苑有人没有?”

  张殿臣想了一会答说:“有一个,是茶膳房的苏拉。再有一个,是护军营的笔帖式,他那一营本来守西苑,前一阵子听说调到神武门去了。”

  “那还是有用。反正在西苑待过,知道那里的情形…”

  一语未毕,拉铃声响,这是有人要进来的信号。王五抬眼外望,而张殿臣起⾝去掀门帘,正是谭嗣同来了!

  “大少爷!”

  “五哥,”谭嗣同抢着王五的话说“今⽇之下,可千万不能再用这个称呼了!你叫我复生。”

  王五还在踌躇,张殿臣在一旁揷嘴:“师⽗,恭敬不如从命,你老就依了谭大叔的话吧!”

  “好,好!”谭嗣同抚掌称赏“殿臣当我老叔,我倒忝受不疑了。”

  这意思是,愿与王五结为昆季。虽不必明言,亦不必有何结盟的举动,只要有这样的表示,已⾜令人感动了。于是王五慨然说道:“我就斗胆放肆了!复生你请坐。”

  “请师⽗先陪陪谭大叔,我去看看,有什么比较可口的吃食?”

  “这就很好!”谭嗣同拉着他说“殿臣你别走,我有话说。”

  于是张殿臣替谭嗣同斟了杯酒,坐定了静听。而王五却迫不及待地表示歉意“复生,”他说“今天⽩⽩荒废了,你昨儿代我的事,一点眉目都没有。不是没有眉目,本就没有去办。”

  “那是因为突然关城的缘故,咱们得谋定后动,先好好商量。打你走了以后,⽇本公‮馆使‬的人,倒是有好些消息告诉我。”

  消息虽多,最紧要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皇帝确已被幽噤在瀛台,而珍妃的遭遇,更为惨酷,已打⼊冷宮。在宁寿宮之北,景祺阁之后,贞顺门之东,靠近宮女住处一所简陋小屋。

  一切首饰,尽为慈禧太后派人没收,甚至连一件稍微好一点的⾐服都不许携带。

  再一件是,慈禧太后决心要捉康有为,已经由军机处密电天津的直隶总督荣禄,江宁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广州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以及江苏巡抚、‮海上‬道等等,一体严拿。又有个传说是:电谕中指康有为弑君,是大逆不道的重犯,一经缉获,就地正法。

  “这个传说靠不住。或者是怕洋人庇护康先生,故意安上个了不得的罪名,以便于抵制洋人的⼲预。不过,我相信康先生一定可以脫险。”谭嗣同停了一下说:“珍妃,当然也顾不得了,如今唯一的大事,是要将皇上救出来!”

  王五点点头不语,张殿臣是想说而不敢说,但终于因为他师⽗及“谭大叔”眼⾊的鼓励,将他的如骨鲠在喉的话,率直吐露。

  “谭大叔,我想揷句嘴。倘或能够将皇上从瀛台救出来,可又怎么办?有什么地方能蔵得住这么一位无大不大的大人物?”

  “这话问得好!”谭嗣同将声音放得极低“能把皇上救了出来,还得送出京去,找个‮全安‬的地方,譬如天津、‮海上‬租界,万不得已外国公‮馆使‬也可以。皇上只要摆脫了太后的掌握,照样可以发号施令,谁敢说他说的话,不是上谕?”

  “那不是另外又有个朝廷了吗?”

  “只有一个朝廷!皇帝所在之地,称为‘行在’,不管什么地方,都能降旨,各省督抚,不敢不遵。至于太后‘训政’,那是伪托的名目,说得⼲脆些,就是篡窃!就是伪朝!

  当然不算数。”

  王五师弟对他的话,都不甚明了,两人很谨慎地对看了一眼。怕谭嗣同发觉,却偏偏让他发觉了,当然要有进一步的解释。

  “这件事,我昨天想了一晚上。”他说“看起来好象不可思议,其实是办得到的。因为现在各国都赞成我们‮国中‬行新政,所以很佩服皇上。只要皇上能够恢复自由,各国就都会承认皇上的权柄。新闻纸上一登出来,天下臣民都知道皇上在什么地方,自然都听他的,不会听太后的了。”

  这番话,在王五和张殿臣仍然不十分了解,何以‮国中‬的皇帝,要外国来承认?不过,王五认为无须多问,反正谭嗣同怎么说,他怎么做就不错。

  “复生,咱们就商量怎么样救皇上吧!”

  “救皇上有两个法子。”谭嗣同问道:“有个教士叫李提摩太,你们爷儿俩知道不知道?”

  “听说过。”王五答说“不怎么太清楚。”

  “此人是英国人…。”

  谭嗣同简略地谈了谈李提摩太的生平。此人是英国人,来华传教多年,在‮海上‬设过一个广学会,以广收世界新知,启迪‮国中‬民众为宗旨。四五年前曾到过京师,与康有为极为投机,亦颇蒙翁同龢的赏识,曾接受了他的许多新政建议,打算奏请皇帝施行。

  不久以前,他又从‮海上‬到京,赞助新政,更为出力。照预定的计划,他与伊藤博文都将被聘为皇帝的“顾问”谭嗣同跟李提摩太亦很,深知他为人热心,敢作敢为,打算请他出面,联络各国公使,出面⼲预,要恢复‮国中‬皇帝的自由。

  听他说完,王五说道:“复生,我可要说不中听的话了!

  你听了可别生气。”

  “那里,那里,五哥你尽管实说。”

  “咱们‮国中‬的皇上,要靠洋人来救,这件事,说起来丢脸!”

  “是、是!”谭嗣同惶恐地说“自己能救皇上,当然更好。”

  张殿臣的理路很清楚,就这片刻工夫,对整个情势,已大有领悟。本来不敢驳他师⽗,只是事情太大,自己的力量太薄,倘或知而不言,误了大事,反增咎戾,所以又不能不揷嘴了。

  “师⽗,你老人家得听谭大叔的!这件事说起来好象丢脸,实在也是没法子,好比一大家人家闹家务,做小辈的没有辙了,只好托出几位朋友来调停,那也是有的。”张殿臣紧接着掉了句文:“我看莫如双管齐下,一面请谭大叔跟李提摩太去谈,一面咱们预备着。如果李提摩太办不下来,马上就好接手,你老看,这么办是不是妥当?”

  这个双管齐下的折衷办法,谭、王二人自无不同意之理。可是接下来要问,如何才能将皇帝从瀛台救出来?这两人可就只有面面相觑的份儿了。

  谭嗣同脑中,只有‮人唐‬传奇中“昆仑奴”飞檐走壁,那种模模糊糊的想象,一到临事之际,才知其事大难,看着张殿臣说:“你倒出个主意看!”

  “这件事,可是从来都没有人做过的!”张殿臣答道“咱们得一点儿、一点儿琢磨,才能摸出个头绪来。”

  “对,对!”谭嗣同又问:“你看,先从那里琢磨起?”

  “当然是先要把瀛台这个地方弄清楚。那是怎么个格局;

  出⼊的道路有几条;周围有人看守没有?”

  “西苑我去过一回。”王五接口“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瀛台在南海。”

  “慢点!等我想想。”

  当谭嗣同凝神回忆时,张殿臣已取了一副笔砚过来,移开杯盘,铺纸磨墨,等他画出一张地图来。

  “大致是这个样子。”

  谭嗣同一面讲,一面画。先画一个圆池,就是南海,自北伸⼊⽔中一块土地,便是瀛台,瀛台的正屋名为涵元殿,殿前有香扆殿,有薰亭,亭外便是临⽔的石级,可以泊舟。

  涵元殿之后,有一座左右延楼回抱的⾼阁,名为翔鸾阁,由此往南直到薰亭,统名瀛台。翔鸾阁北向相对的大殿,就是皇帝驻跸西苑时,召见臣工的勤政殿,如今成了慈禧太后训政的“正衙”

  “讲得不错。”王五点点头说“你一画出来,我差不多都记得了。”

  “谭大叔,”张殿臣问“我跟你老请教。瀛台的北面,是清楚了,东、西两面呢?”

  “东面有道木板桥,斜着通西苑门;西面隔⽔,大概是座亭子,名为流杯亭,又叫流⽔音。我没有到过。”

  “南面呢?”

  “南面对岸叫做宝月楼,是乾隆年间特为筑来给回部的容妃住的。”

  “喔,喔,”张殿臣恍然大悟“我知道了。从西长安街回回营那一带,往北看过去,皇城里头有座⾼楼,想来就是宝月楼了?”

  “你说对了!当初拿宝月楼盖在那个地方,就为的是好让容妃凭栏眺望回回营的风光,稍慰乡思。”

  “是!”张殿臣想了一会说“宝月楼既在皇城,总比较荒凉。我看,南面或许有办法。”

  听这一说,王五精神一振,急急问道:“殿臣,你说,你是怎么打算来着的?”

  “此刻还不敢说,你老人家知道的,我有个表弟在通政司衙门当差,家住双塔庆寿寺,那里可以做个接应的地方。”

  这样渺渺茫茫的一句话,王五不免失望。但谭嗣同觉得,这多少也算一个头绪,不妨就从这一点上往下谈。

  “我这个表弟最听我的话,倘或能够把皇上从瀛台救出来,就近在我表弟那里蔵一蔵,倒是很稳当的一个地方。”张殿臣说“不过,以后可就难了!”

  “以后是我的事。只要能救驾到令表弟那里,我可以请英国或者⽇本的‮馆使‬,派车子去接。”

  “好!”王五先将责任范围确定下来“咱们就只商量从瀛台到宝月楼墙外那一段路好了。”

  虽不过咫尺之路,但在噤苑之內,便如蓬山万重。张殿臣细细思量下来,提出两件必须做到的事。第一,是联络皇帝左右的亲信太监;第二,要买通奉宸苑中管船的人,因为皇帝要从瀛台脫困,只有轻舟悄渡。但如能在护军营中找到內应,那就一切都方便了。

  谈到这里,已近‮夜午‬,王五突然想起,秦稚芬所托的事,还没有代“荒唐!我从没有做过这种事!”他烦躁不安地出了一⾝汗“我得赶紧到秦五九那里去一趟。”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