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出生于疆新哈密一所小医院,那天月全食,外边搞武斗声大作。
⽗亲行武出⾝,⺟亲从事京剧艺术。两岁时跟随⺟亲迁回老家成都,在这里读完小学、中学、大学,上学时不算用功,看了一些不相⼲的破书。
当初把⾜球想得很神圣,后来发现它只是一“混球”于是很无聊…
赞同李敖的“宁当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平生所恨,就是假仁假义的“君子剑”岳不群。欣赏缺条胳膊杨过,以为《神雕侠侣》仍当世一大奇绝情书“黯然魂销
掌”更是当世第一“酷毙”武功——刚猛犀利,却不失儿女情长。
从事体育新闻已逾10年,掌法依然未得大成,常常伤不了对手反伤自己,反作用力大于作用力,状极狼狈。黯然魂销之际,细细琢磨韦小宝之“逃命绝学”想使笔头变得圆滑狡诈,此为处世之道。
前辈⾼人谆谆教导我“新闻就是戴着镣铐跳舞”但⾜球新闻已是在刀尖上跳舞了。混口饭吃也不容易,不小心就会穿肠而过。好在还有一⼲人与我共舞“铁掌开山”毕熙东、“剑走偏锋”王俊、“拷问⾜球”谢奕、才气横溢“五文弄墨”、五毒俱全“五味子”…以及帮我作序的大块头张斌,帮我作跋的“铁嘴”刘建宏,我当他们是朋友、学长。
对于文字,有种特殊感情,我相信文字本⾝拥有一种绝大的力量。因此,那个坚信文字威力,被誉为“如一个拒绝购票上车乘客”的萨特是我的偶像。从1990年7月到今天我用文字记录我眼中的⾜球,在电视、网络如此发达的世界,它也许幼稚得像原始人打的绳结,但我喜这样。
“很难说清到底是国中⾜球伴着我们长大,还是我们伴着国中⾜球长大,但双方成长的过程中都打上对方的烙印”这是某一天下午我和刘建宏讨论的话题。从我10年前大学毕业那一天,就开始写⾜球,⾜球影响着我太多的东西,影响着我们这一代记者太多的东西,谁也不能摆脫它,就像它不能摆脫人们对它的影响。
“十年磨一剑”但我清楚我的剑并未磨成。国中⾜球是一个极其社会化、特殊化、民族化的磨石刀,任何人都不知道最后磨出的将是什么。在这块磨刀石上,即使如文字这样硬坚的东西也会发生改变,我曾经极向往鲁迅那种“一手提笔、一手拎刀”的写作境界,但这办不到,我的文字在⾜球磨刀石上逐渐从当初的悲壮犀利滑到现在的戏谑与调侃,并最终出现在我在《手起刀不落》中的设计结局,悲剧之刀变成了喜剧之刀,我的刀只是虚张声势,断然砍下去的——
这其实也是每一个作⾜球评论的人的通感。因为“国情”
199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与京北王俊在三里屯抑扬顿挫地唱“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那年雨很冷,雪很大,我们一起在雨雪中遭遇了“十強寒”我们很悲伤。直到若⼲年后,我们才明⽩,不过是在写⾜球,不过是在玩⾜球,千万别为⾜球伤着⾝心健康。
这是对国中⾜球的一段简历,也是对自己的一段心灵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