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一言点化
龙虎山道场山门內,天师张应锦満脸苦笑,齐德仲来到之后没有多言,无声无息地使了个法术,让山门之外江湖散人的议论声响传人道场山门之內,让各派同道全都听在耳中。
虽说外人议论本无需理会,但是这样的场合终归不恰当,齐德仲此举似有挑衅之嫌,奈何碧亭山一脉对天师道施恩极重,就连失踪百年的老祖张鹤冠也被寻回,张应锦贵为天师,也只好苦笑以应。
“道友不会埋怨我恃恩自重吧?”齐德仲笑道:“我无心寻衅,只是希望天师道明⽩,天下修行非只眼前你我诸辈,还有更多江湖散人无缘窥见大道。我亦是江湖散人出⾝,深知修行之艰,望普天大醮不分內外尊卑,都有此机缘观礼见证,如此方显天师道门庭广大、润泽苍生。”
齐德仲行游九州,听闻天师道即将举办普天大醮,心念一动便折向于此,来到八卦宮阵之后,发现此地宾客众多,却有许多江湖散人滞留道场山门之外,似不得进。所以当齐德仲见到天师张应锦与各派同道之后,施法让众人了解到外面的情况,同时婉言提醒天师道。
张鹤冠主持普天大醮用意明显,主为护国佑民、延寿度亡、消灾禳祸、祈福谢恩,他不是为了单独哪个人或某个宗门传承而设,乃是为天下苍生祈福、为死难亡灵超度,是一种无私无亲的天地之心。
天师道既然出力协助老祖举办普天大醮,也不应该有区分宗门內外、⾝份尊卑之念。谁不是从一介凡夫逐渐修成这一⾝道法玄功的?没必要看不起江湖散人便摒弃门外。老祖张鹤冠本就有着弘道传法、点化仙缘的心思,天师道门人就应该效法尊崇。
如果将普天大醮当做是天师道和修行各派⾼人结的场合,倒是显得天师道眼界狭隘了。祖天师道陵真人当年可是开创道门教团、弘法九州的成就,后人更应秉树道门之风,广传道风、传承功德,而不是固守辟外。
宗门法术固然秘传,但大道修行不仅在此,祖天师开创道门传承,以至于后世许多修行宗门引援道门仪轨戒律,连太华门也不例外,这本⾝就是一种教化众生、指引修行的大功德,为何天师道后人不效法祖师遗教,连老祖本人的用意也看不透么?若是如此,天师道传承岌岌可危矣!
齐德仲轻浅一句聊作点拨,他虽为亲眼见到老祖张鹤冠,不过他一眼就看出这场普天大醮的具体用意。
天师道老祖重归师门,门人弟子当然欣悦,也希望甫经折损的天师道门人,能够得到老祖的点拨传授,重新振作宗门传承气象。
张鹤冠并没有像齐德仲那样开坛讲演道法,而是要设这么一场普天大醮,实际上就是对门人无声的点化。
普天大醮过程繁琐、科仪隆重,从铺设坛座、安置上真仙圣位,到清静坛场、静养心斋,光是前期准备就要求天师道门人全⾝心恭谨专注,这本⾝就是一种对心修为的考验。
如此重大的斋醮科仪可不是⽩搞的,更不是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就为了显耀天师道的传承底蕴,而是科仪本⾝就要助益门人弟子参悟道法、精进修行,如果能够领悟这一点,并且真切落实在自⾝言行上,这就说明悟心皆属上乘。
既然天师道希望老祖张鹤冠指点门人弟子,那总归要看后人们资质情如何吧?要是连老祖主持的普天大醮都不能专心致志参与其中,松懈倦怠、焦躁不耐,尊长怎么能够放心将道法传授其人?
另外,普天大醮不是简单的祭典,而是面向天下苍生。过去普天大醮是为人间天子而设,如今帝制渐失,普天大醮便是万民皆可观礼,哪里还要区分门內门外?
这种场合,往往也应该是天师道尊长考察世人,收徒传法、光大门庭的时机。怎么到了天师张应锦,就变成结各派⾼人的宴会了?
天师道经过这些年的起伏,宗门传承气象的确不如过往,当代天师急切于各个修行门派好也不算有错。但一门传承气象,归结底是要门人弟子自己争气。在普天大醮这个场合收徒传法,更能彰显天师道传法无别的襟境界,而不是汲汲营营跟各派⾼人巴结。
修行门派收徒,也不尽是只收骨天赋上乘的凡夫俗子,很多时候那些江湖散人资质悟也不差,缺的恰是正宗师门道法的指引与点拨。如今普天大醮昅引了这么多江湖散人围观,天师道想要重振宗门,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广纳门徒,⾝为东道,其他门派见状也未必会跟天师道抢人,为何就不能珍惜此等良机呢?
很显然,这些话老祖张鹤冠并没有点破,因为他要考察的不仅是晚辈弟子,还包括如今这位天师张应锦。作为一门之主,若尚不能体悟道法传承之精髓真意,忙于结攀附,那么也活该天师道传承式微,怪不了别人。
齐德仲正是看出张鹤冠的用意,也发现修行各派前来的使者客人没有言明,所以⼲脆在众人面前指出。而这种话往往忠言逆耳,如果不是齐德仲本人⾝份地位,很有可能招惹对方怨怼,这或许也是其他门派的客人没有点破的原因。
以齐德仲如今修行,自然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只不过他亲自来一趟龙虎山,也有着参悟禹步玄功的想法,普天大醮是一个极佳的场合,受人恩惠而无表示,总归过不了自己那关,所以⼲脆说穿,至于天师张应锦本人能够领悟多少,那就不劳齐德仲费心了。
张应锦在宗门传承危机之秋继任天师道,也是修行⾼人,虽然一时受外缘所蔽,但齐德仲一句话让他清明复现,当即收敛嬉笑苦闷,恭敬地朝齐德仲深施一礼,如今方自醒悟。
“齐仙君稍候,鄙派这便大开山门,广邀天下同道与慕道世人进⼊道场,一同观礼斋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