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耽美 > 帝国的惆怅 > 六、笑脸与鬼脸

六、笑脸与鬼脸

目录

  如果说倡言“抚事”已属不易,那么,操作“抚局”就更是为难。

  事实上,当钦差大臣耆英接受了“抚夷”的使命后,他就立即发现自己其实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桀骜不驯的“逆夷”不肯“就抚”;另方面,自以为是的皇上又不愿让步。两边的来头都很大。“前者以兵势追之,后者以权势之”夹在中间的耆英等人两头受气,也就只好如茅海建先生所言,对“鬼子”扮笑脸,对“主子”做鬼脸了。

  耆英等人如何对“鬼子”扮笑脸,《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多有描述。但我认为其中最可笑的,是两江总督牛鉴在1842年8月6发给英国“全权公使大臣”璞鼎查的照会。牛鉴在照会中说,这一次“和好通商之事”不但江南带兵之员,便是“扬威将军”奕经,也都不敢上奏的。是我牛鉴不顾后果“三次冒死据实陈奏”我们万岁爷才恩准了。然而,当此“讲和之际”“贵国大邦兵船忽然来到,是使本部堂一番好意,反启兵端”于是牛鉴质问道:“试问贵国信在何处,义在何处?”

  牛鉴的话说得振振有词,然而今天看来却极为可笑。按照牛鉴的逻辑,如果不是我牛某人“三次冒死据实陈奏”(其实并无此事),你们这些“逆夷”想要“讲和”原本是讲不成的。那么,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我牛鉴“冒死陈奏”的面子上,也该客气一点吧?你们倒好,恩将仇报,把兵船都开来了!这岂不是太不够哥们,太不够意思,太不给“本部堂”面子,存心要破坏和谈的“大好局面”吗?岂不是把我的一片好心全都当成了驴肝肺吗?

  听听,听听,这都是些什么话!这哪里是“天朝大吏”办外,简直就像是江湖黑帮“吃讲茶”!至于谴责对方破坏和谈的“大好局面”则更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鬼子”是不吃这一套的。牛鉴此言,岂非“对牛弹琴”?

  更不像话的是,牛鉴把皇上和同僚都给“卖”了。按照他的说法,皇上不肯言和,同僚又不敢具奏,朝野上下都不是什么好鸟,只有他牛某够哥们。这又是什么话!幸亏当时无人深究,要不然,他牛鉴有几个脑袋?

  看来,牛鉴实在是被急了。急不择言么!

  耆英则一开始就欺上瞒下,两头哄骗。1842年5月17,英军重兵进乍浦,耆英闻讯大惊失,也顾不上什么请旨不请旨,即派伊里布前往“体察情况,设法羁縻,宣布天威,示以大义”可惜“逆夷”并不害怕什么“天威”也不讲什么“大义”反倒发来一份照会,态度恶劣,语气强硬,公然要求大清皇帝表态愿意按照他们的条件办理。耆英一伙既不敢答复对方,也不敢如实上奏,反倒继续撒谎,在29的奏折中专挑好听的话说,道是“该酋深知感激,只求通商(其实根本不是英方的条件),言词尚为恭顺(其实是咄咄人)”至于自己的对策,耆英的说法是:“当此逆焰方张、战守两难之际,固不敢轻言攻剿,亦不敢专恃羁縻,惟有恃以镇静,殚心竭力,相机办理”全是一派空话!

  其实哪有什么“镇静”又哪里“镇静”得起来。乍浦失陷,吴淞告急,耆英、伊里布火烧股,颠地由杭州而嘉兴而王江泾而江苏昆山“一路尾追英军讲和”

  然而“鬼子”却不跟他们讲,万岁爷也不同意。7月9,道光皇帝下旨,道是“若再事羁縻,不特与事无益,且恐有伤国体”于是下令:著耆英、伊里布与牛鉴等人“专意剿办,无稍游移”

  耆英等人这次决计抗旨。他们很清楚,什么“专意剿办”“逆夷”不再进攻就是好事!什么“无稍游移”皇上本人就一再“游移”果然,在耆英等人接到旨意的第二天,道光皇帝就“游移”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份材料,一份据说是英军“大元帅吴夏密”张贴在宝山县城里的“告示”

  现在可以肯定,这份“告示”是伪造的,只不过不知是何人伪造而已。因为“大元帅”一词向为英军所不用“吴夏密”则实在不知是为何人。因此可以断定是伪造。日本学者佐佐木正哉先生甚至认为就是耆英伪造的,茅海建先生则认为不是。但无论是何人伪造,都可以肯定这是耆英等人对皇帝扮的一个鬼脸。

  这份“英军大元帅吴夏密”的“告示”说:五年前“因本国商船误伤广东商人三名”故“清国不许通商”为此,我国“命我求和”又因有人(暗指清朝“臣”)“诈我”“不肯保奏朝廷”只好发兵扣阙,意在“杀尽徒”并不干你们百姓的事。尔等只管安居乐业“毋得惊慌乱窜”十之内,本帅将“整顿三军,再扣北阙,直抵京师,自行讲话”尔等百姓,大可不必庸人自扰云云。

  显然,这是一份完全按照中国人思维方式写出的“安民告示”尤其是那个“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说法,十分符合中国逻辑,也十分符合朝廷对这场战争定下的调子。事实上,这场战争一开始,那些领兵上门前来要挟讹诈的敌凶,就被看作和说成是受了“委屈”来“告御状”的“外藩”比如1840年英国外相巴麦尊挑起战争的照会,就被译成“求讨皇帝昭雪申冤”(其实意思是“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这次也一样,也是来“告御状”既然是来“告御状”当然要“讨个说法”如果地方官“不肯保奏朝廷”也就只好“直抵京师,自行讲话”了。这就不由得道光皇帝不信。何况“命我求和”是他喜欢听的;“臣诈我”也是他相信的;而“直抵京师,自行讲话”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决定:既然如此,那就还是“设法羁縻”“抚贼”了事!

  不过,道光皇帝还是留了一手。他指示耆英等人:“应守则守,应剿则剿,断不可稍存畏葸,致懈军心,是为至要!”对于英方的条件,他也一再讨价还价,不肯批准,而要耆英他们去讲道理。他天真地认为:“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这下子牛鉴急了,只好说出实话:“危迫实不可言!伏求皇上速决大计,以拯民命!”

  大概这一回道光皇帝总算是明白了。什么“诉冤”什么“求和”都是扯淡;什么“恭顺”什么“感激”都是假的。只有咱们打不赢了才是真的。但他还是不明白:我堂堂“天朝上国”怎么就打不赢那“蕞尔岛夷”呢?

  这当然说来话长,但其实只说一条也就够了:“岛夷”们战也好,和也好,都不用千里迢迢来回请旨的。不像咱们,事无巨细,都得您老人家“恩准”

  因此,他们也用不着撒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