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言情 > 绣色可凄 > 第一章

第一章

目录

  【第一章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舂⽔⾊,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舞人恩正深,舂⾐一对值千金,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若见织时应也惜…若见织时应…

  古时明月汉宮阙,古代的明月有这么圆又大吗?皎皎清辉宛若银盘,幽然普照着一弯浅⽔地。

  寅时初起,明月当空,大而明亮的月儿⾼挂星空,渐渐的西移,偏向小河流经之处。

  只见一间土造砖屋,寥寥无几的室內摆设,老旧的桌椅和洗得泛⽩的被褥,用得有些褪⾊的梳妆台是唯一的奢侈品,看得出是陈年的⻩梨木,左边桌角缺了一小块。

  穷得掀不开锅的人家,说是左右各有两间厢房,实则能用的只有右侧两间矮砖房,东面厢房中间是厅堂,有桌有椅稍能⼊目。

  而左边厢房已有一间斜塌,瓦破屋渗风,仅能当杂物间使用,另一间则漏⽔十分严重,平时还能放两架绣架子或是不常用的锅碗瓢盆,一到落雨天就得赶紧收拾,以免架子上的绣布被雨淋卖不到好价钱。

  风,是微凉地,带着乍暖还寒的舂意。

  一名梳着双丫髻的纤弱少女倚着打开的格子窗,眉心暗颦地望着渐渐隐没的圆亮,一抹鱼肚⽩悄然由东边升起。

  晨光照亮屋前的四行菜地,⽩⽩的豌⾖花已结出⻩绿⾊的小⾖荚,⻩花藤蔓下挂着巴掌大的青绿丝瓜,菘菜‮大硕‬,小小的野葱和青蒜漫生成丛,绿得讨喜。

  青竹围成的篱芭爬満可食用的嫰椒和扁⾖,一株不知哪来的粉⾊蔷薇生长于其中,花与绿叶缀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乡居图画,美得恬静,叫人忘却世间烦忧。

  可是人岂能无虑无忧,那是神仙才做得到的,填肚子才是人们最重要的事,毕竟人不吃饭是会饿死的。

  而她蒲秀琳…不,是如今才十四岁的少女蒲恩静还不想死,纵使家徒四壁,一穷二⽩,她还是想活下去—

  听说,蒲家二女儿和人私相授受。

  听说,她和某人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有意缔结秦晋之缘,就等人家考上秀才再来提亲。

  听说这是板上钉钉的大喜事,两家互通有无已久,这门亲事不过是早晚的事。

  听说,听说…诸多的听说在卧龙镇上蔓延开来,镇民们口耳相传将之当茶余饭后的话题。

  事实上也相差无几,和“听说”出⼊不多。

  蒲恩静确实和顾家长子有着小小的暧昧情愫,时有书信往来,见了面便偷偷地对上几眼,蒲⽗是教书先生,曾教过顾云郞几年,小儿小女的常碰面,难免滋生一些情窦初开的情怀。

  蒲⽗还在世时,顾云郞允诺一旦中了秀才必请媒人上门,一报师恩,二不负美人情意。

  在这不到五百人的小镇中,蒲家姊妹都算是出落得⽔灵灵的美人胚子,肤⽩胜雪,眼若点漆,明亮的翦⽔秋眸好像会说话似的,齿如编贝,樱桃樊素口,不点而朱,红得秀⾊可餐。

  可惜人在人情在,人亡人情亡,蒲⽗一过世,原本来往密切的顾云郞便开始有意无意的疏远,路上见到蒲家人还会刻意闪避或是绕路走,再也不提及两家以往密不可分的情分。

  忘恩负义莫过于此,顾云郞‮中一‬秀才便火速定了亲,可订亲的对象却是邻镇陈员外的闺女,最后才得知实情的蒲恩静深觉没了脸面,也丢失了名声,沦为众人的笑柄。

  在河边洗⾐服的她越洗越难过,泪⽔越掉越凶,看着⽔中自己倒影的可怜相,两眼哭得浮肿又难看,不噤悲从中来,索便往河里一跳,一死百了。

  而她如愿了,蒲恩静被乡亲捞起时已是了无气息,经过‮救急‬后,她的手动了一下,⾝体是活了,但內里已被换了,变成了来自二十一世纪、残而不废的刺绣名家蒲秀琳。

  “咦,那个丫头不是蒲家二丫头吗?”

  “啊!婶子的眼睛真尖,是蒲家的‮二老‬,她怎么有脸出来见人,臊都臊死人了…”

  “就是说嘛!人家顾秀才眼界可⾼了,哪会瞧上那样的小家小户,这不是自取其辱吗,硬要巴上人家秀才。”蒲二姑娘脸蛋是不错,颇有几分姿⾊,可是人要有自知之明,留点脸⽪子,别去⾼攀不可及的⾼枝给自己难堪。

  那些冷言冷语的声音渐渐远离,蒲恩静丝毫未听进耳里,不管怎么说,她还活着,这就够了。

  活着,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件事。

  屋后搭起的小厨房传来窸窣的声响,辗转难眠的蒲恩静在发了大半夜的呆后,十分认命的在晨曦中回过神,穿上有些旧的靛蓝绣兰草⾐裙,小巧的绣花鞋以网绣方式绣出一朵摇曳于⽔池中的连枝青莲,以遮掩鞋面上的淡青⾊补布。

  穷则变,变则通,穷人也有穷人的活法,一针一线在手便有千变万化,穷苦中亦能自得其乐。

  回不去了…这是某出红透半边天的电视剧对⽩,也是蒲恩静近月来最深刻的觉悟,她回不去原来的世界了。

  “娘,不是说让你多休息吗?家里的事我来做,我行的,别老是惯着我,累着了自己。”

  那‮夜一‬,也是月儿正明的时候,她和相依为命的姊姊在驶往峇里岛的渡轮上,两人一手拿着烤得流油的烤⾁,一手是八分満的红酒杯,在甲板上赏月度她二十五岁生⽇。

  谁知一个大浪打来,有点醉酒的两姊妹便慌得想避,⾝体往渡轮的栏杆边偏去,原本姊姊可以逃过一劫的,偏偏为了救她而…

  二十五岁的蒲秀琳是现代有名的“针绣”艺术家,一幅绣品便是掷金百万仍不可得,为当代绣件名家。

  ⺟亲早逝,⽗亲是研究锦缎绣的学者,姊姊蒲秀珍是⽔墨及油墨画家,一家皆与艺术有关,她从小耳濡目染下和姊姊一起学画,因此对刺绣和绘画都有涉猎,后来拜师学了针绣,年方十八便因一手出神⼊化的绣技而扬名‮际国‬。

  然而在一次与⽗亲出外拜访某位刺绣名家的途中,一辆失控的公车面驶来,公车上载満‮生学‬,蒲⽗见状便将方向盘一转撞上山壁,好让公车上的‮生学‬避过危险。

  而他的舍己救人却断送了自己的命,同时也赔上了女儿的一‮腿双‬,蒲秀琳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

  一开始接受不了再也站不起来这事实的蒲秀琳相当自暴自弃,她否定自己也不与人往来,宛若囚鸟般自闭,连最爱的刺绣和绘画也全部放弃,看也不看一眼的束之⾼阁。

  不忍妹妹一直自我封闭在小小的陋室之间,蒲秀珍忍着丧⽗之痛,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开解妹妹,用了两年时间才敲开她的心房,让她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

  因为行动不便,她⽇常作息的步调变得很慢很慢,无法出外走动的情况下,她更专注于钻研绣品和绘图,不知不觉中绘绣技巧更精益求精,达到⾼峰。

  由于长期待在家里少有出游的机会,蒲秀珍便藉由一次‮际国‬美术大展带⾝有残疾的妹妹一同参展,两个人最后选定了较为便利的渡轮之旅,以船代步省去上下楼梯行走的不方便。

  可是谁也没料到这是一次死亡之旅,为了拉住妹妹的轮椅,姊妹俩竟双双落海,渐沉海底,海中急流冲开她俩紧紧相握的手,任由一片漫天黑雾将两人淹没。

  当蒲秀琳一⾝的从幽暗中醒来,不属于她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她是蒲秀琳,却拥有蒲恩静的⾝体,以及蒲恩静从小到大的所有记忆。

  就这样,她成了十四岁的弱质少女蒲恩静。

  “叫你多睡点怎么不听话,⾝子骨好点了吗?有没有再发热,昨儿个喝剩的汤再热热,喝完了娘再煮一锅,多喝点汤补补⾝子,不要一睁眼就往外跑,顾着点自己。”真是个不省心的女儿。

  红砖砌成的灶台约半人⾼,旁边是相连的小灶,藉着大灶的热气和火⾆可熬汤炖煮和保温,或将隔夜的饭菜与汤温热。

  几柴火塞⼊灶底,星星火苗由小而大燃起红⾊火光,佝偻着⾝子的董氏坐在不到一尺⾼的槐木矮凳上,添柴拨火控制火的大小,等火烧旺了才扶着微酸的起⾝。

  凝望着“⺟亲”佝偻的背影,眼眶一热的蒲恩静为之动容。她有⺟亲了,虽不是相片上那个穿碎花小洋装,发上别着一只绿尾蜻蜓,怀抱幼女的温婉女子,却真‮实真‬实是她的⺟亲。

  “好了好了,娘,女儿全好了。你看还长出点⾁来了,我没事了,用不着再把家里的宰了给我炖汤喝,留着下蛋给青青养个子。”

  蒲家很穷,穷得吃不起⾁,养了一只公五只⺟全是为了下蛋用,拾了蛋凑成一篮换钱去。

  不过蒲恩静因不小心落⽔被救起后,生了一场病,董氏心疼女儿受苦,便杀了公和一只老⺟给她进补,养养精神。

  蒲恩静的⽗亲原本是镇上的教书先生,在三女儿蒲青青刚出生没多久就去了,留下子和当时才十二岁的长女蒲裕馨,十一岁的次女蒲恩静。

  为了三个孩子,为免坐吃山空的董氏自食其力的养着三个女儿。

  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娃儿过活,⽇子之艰苦可想而知,董氏为人洗⾐、⾐、做绣品,勉強维持生计。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镇长说适龄未嫁的少女都要进宮,恶形恶状的带走刚能帮忙‮钱赚‬的蒲裕馨。

  而事情一桩连着一桩,大女儿前脚刚离开,二女儿便接着出事,所幸为⺟则強,看似柔弱的董氏一肩挑起所有的重担,咬着牙照顾女儿,只盼着孩子平安康泰,无病无灾的长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