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耽美 > 公子风流 > 第二百九十一章 :帝心

第二百九十一章 :帝心

目录

  各地传来的捷报,给了所有人一颗定心丸,不管如何,⿇烦终于没了。

  怕⿇烦是人的本能,人的⿇烦毕竟有限,可是对整个朝廷,一旦有了⿇烦,牵涉的就是方方面面。

  甚至于朱棣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安南的情况到了彻底崩坏的地步,那么朝廷就必须动员一切力量,准备平叛。

  到时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自然是用天文数字来计算,人力损耗,那么大量的田地就不可能得到好的耕种,粮食减产,物力的损耗,会使大明朝廷的财政,进⼊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

  总而言之,许多原本能办的事办不成了。朱棣想办的事有许多,他想命人出海,出使各国,使各国臣服。到时万邦来朝,才显出他的文治武功。他想好好教训一下近来蠢蠢动的北元残部,让他们知晓一些厉害。他想修书,想开河,想做所有历朝历代的天子想做而不能做的事。

  而这每一桩事,都需要強有力的国力支撑,再通俗一些,就是银子。

  有了银钱,事情才能办成,没有银钱,就办不成。

  这是一个最耝浅的道理。

  可是一旦朝廷陷⼊安南的泥潭,事情可就不太好办了。这就意味着,朝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內,都不可能从安南菗开⾝来。

  这对朱棣来说,无疑是一种‮磨折‬。

  幸运的事,这场酝酿起来的风暴。还未开始制造出恐怖的破坏力,就已经用最低限度的力量彻底弹庒了下去。这让朱棣长长松了口气,颇有劫后余生之感。

  此时此刻。他抚着案牍,观看着手中一份奏书。

  奏书自然是郝风楼送来的,这个家伙,三天两头请示,前几⽇,便冠冕堂皇的说,安南要长治久安。定要全力剿贼。

  只是安南的官军,自南征到现在,历经艰难。已成了疲惫之师。想要清缴叛的余,并不如意。

  于是郝风楼最后拿出了一个哭笑不得方子出来,买人。

  既要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草。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朱棣觉得有理,可又为难了。银子买人,提⾼一下官军的积极,也并无不可。可问题在于,钱呢?

  今年户部已是一空,內库也好不到哪儿去,眼看就要到年关,可怎么熬得下去。

  于是第二封奏书递了上来。郝风楼言辞恳切的暗示朱棣,郝家这边倒是有一些结余。银子不多,也不过十万之数,愿充⼊宮中,解朝廷燃眉之急。

  朱棣看过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姓郝的居然蔵了这么多钱。

  这是大明朝,而且又在明初,在这皇权大于一切的时代,臣子比天家还富有,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沈万三的先例还历历在目,不过朱棣毕竟不是太祖皇帝,还不至于因为你家钱多就杀你全家,可是心里头有几分不太舒服也是帝之常情。

  不过朱棣的第二个反应,就好了许多,他的脸⾊渐渐缓和一些,而后露出几分欣慰之⾊。

  郝风楼这忠心二字,真没得说,这让朱棣的心情,舒服了许多,什么叫做公忠体国,这便是公忠体国。

  可是朱棣的第三个念头,又是不同了。

  人的心思很复杂,到了第三个阶段,朱棣不免皱眉,人家有钱,愿意把钱拿出来,这自是好事。可是这个好意,直接接受,又未免不妥当。

  说起来郝风楼的义子,又是臣子,而朱棣是堂堂的君⽗,怎好意思受他的接济?

  朱棣是个爱面子的人,他不能承受,于是阖目靠在躺椅上,老神在在,这里的天气冷,所以郑和给他在椅侧加了两个烧炭铜盆,热气腾腾,冉冉的烟雾缭绕,使朱棣的面孔愈发的晴不定起来。

  他突然站起来,将手中捏着的奏书放下,似有了几丝灵感,最后道:“郑和,你来。”

  郑和自是在厅中随驾,站在厅中不起眼的角落,一听吩咐,连忙碎步前行,⾝子一恭:“陛下有何吩咐?”

  朱棣长吐一口气,道:“拿份旨意,让郝风楼按着他自己的章程‮理办‬,银子不必押解⼊库了,就以他自己的名义去买人吧,嗯,用朝廷的名义也无不可,总而言之,借用朝廷的名义,人买了来,他自己处置。朕早就许诺了他…”

  朱棣说到这里,突然顿住。

  他猛然意识到,自己似乎有点被人忽悠了。这事儿,莫不是郝风楼因为自己此前的许诺,所以虚晃一招,最后遂了他的心愿?

  “呼…”朱棣忍不住将这念头打消,像他这种自诩大丈夫的人,委实不愿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就这么办吧。还有,陈王子近来如何,上次他受了不少惊吓,朕也顾不上他,朕就不出面了,你去和他说,半月之后,朕准他去升龙复国,还有,郝风楼平复叛,大功于安南,这赏赐,得他安南来,至于如何赏赐,朕也不过问了。”

  朱棣整个人,露出几分沧桑之⾊,叹口气道:“来了这里,也有一些时⽇,也该回去了,朕在这里,终究只是过客,吩咐下去,收拾一下吧,不必带这么多的护卫,轻车从简,朕也并不急着回京,来时匆匆,回去的时候,走一走看一看,也算是体察下情。只是要让这各州府的官吏,不得铺张造次。”

  郑和颌首点头。

  突然想起什么,道:“陛下,方才金陵那儿,送来了一份奏书,是杨士奇传来的消息。”

  “杨士奇…”朱棣的眸光掠过了一丝亮光,道:“取来给朕看看。”

  自朱棣离京,无论是太子还是內阁中的那些大臣,几乎事事上书快马送来请示,不过在朱棣看来,里头的请示,都是那种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奏词,看的索然无味;倒是这杨士奇的奏书,很有几分意思,他偶尔也会提起一些国事,恳请圣裁,可是在这国事之外,却也会说一些京师的动静,甚至连一些京师里某大臣家里抱了孙子大宴宾客的事也都当做是趣事添补进去。

  ……

  第二章送到,刚下火车,码了一点,趁着12点之前送到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