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耽美 > 北京法源寺 > 第26节 两年的光阴

第26节 两年的光阴

目录

  一八九五年过去了,一八九六年来了;一八九六年过去了,一八九七年来了;一八九七年过去了,一八九八年来了。

  两年的光过去了,光绪皇帝已经二十八岁了。他已经即位二十四年,他不想再等待了。他看了康有为上书的《⽇本变政记》、《俄皇大彼得变政记》,更加強了他要学⽇本皇帝、俄国皇帝的愿望,从事变法维新,他决心不让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这皇帝手里。

  就在皇帝加紧进行变法维新的前夜,翁同龢被罢黜了。这个在政海打滚四十年的老臣,被皇帝“开缺回籍,以示保全”了。这一天,正是翁同龢的生⽇。他去上朝,忽然被挡在宮门口,不准他进去了,不一会儿,命令下来了。皇帝的无情命令,显然是在西太后的庒力下发出的。皇帝朱谕宣布的第二天,翁同龢去办离职手续,正赶上皇帝出来,翁同龢恭送圣驾,在路边磕头。皇帝回头看着、看着,没有说一句话。是生离?是死别?师徒二人,心头都有说不出的滋味。事实上,生离即是死别。二十四年的朝夕相聚、二十四年的师生之情,眼睁睁的告一尾声。

  六年以后,七十五岁的老师傅在软噤中死于故里。这个人,他为变法维新搭了栈道,当别人走向前去,他变成了垫脚石。两朝帝师也好、四朝元老也罢,一切的累积,只是使后继者得以前进。他老了,他没有力量去搞变法维新了。事实上,维新分子在岁月的侵蚀后,往往就是新一代维新分子眼中的保守分子。那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恭亲王当年雄姿英发,不是不可一世的维新分子吗?可是,当他老去,他却变成了绊脚石,当翁同龢安排皇帝召见康有为的时候,恭亲王就力持反对。这一反对后四个月,六十六岁的恭亲王死了,死后十八天,皇帝就召见康有为了。

  召见康有为那天,也正是皇帝跟翁师傅生离死别的同一天,翁同龢引荐康有为,自己不但做了垫脚石,并且招致西太后对他的忌恨。他默默承接了所有的忌恨、集中了所有的忌恨,牺牲了自己,把后继者送上了台面。召见康有为的地点是颐和园仁寿殿。舂夏之际,皇帝常来颐和园听政,所以臣子也就在‮京北‬西郊的道上,络绎于途。通常是先出‮京北‬,在颐和园户部公所过夜,第二天清早可以争取时间。皇帝召见是何等大事,做臣子的,必须先预补一点朝仪和规矩,正在康有为要向人请教的时候,大头胖子袁世凯派人来邀请了。他坐上派来的专车,直奔袁世凯的海淀别墅。

  “久违了,长素兄。”袁世凯在海淀别墅门口。一边康有为进⼊客厅,一面寒暄过后,表明了邀请之意“今天约老兄来,是听说明早皇上要召见老兄。因为这是首次,请老兄注意一些仪注。首先,老兄天没亮就得到颐和园外朝房伺候。然后有太监引导,进宮门,到仁寿殿门,太监就退走了。这时老兄要特别注意那门槛,门槛有二尺⾼,门上挂有又宽又厚的大门帘,由里面的太监掀起来,让你进去。要特别注意,门帘起落,会特别快,老兄动作得跟得上,不小心就会一只脚在门槛里头,一只脚在门槛外面,也可能官帽被打到,打歪了,就是失仪。好在我已为老兄先打点过,请他们特别照顾。还有…”袁世凯站起来,从桌上拿起一包东西“这是一双‘护膝盖’,绑在膝盖上,见皇上要下跪,跪久了容易⿇,到时候站不起来,又是失仪。这些都是我们的经验,特别奉致老兄。我要赶回‮京北‬有事,不能久陪了,晚上也不一定能赶回,已吩咐这边总管照料一切,老兄尽可使唤。今天送老兄到颐和园后,明早他们会等在门口。晋见皇上后,他们再送老兄回‮京北‬。”

  康有为表达了感谢之意。心想这袁慰庭真是老吏,他这么细心、这么圆到,真是不简单。三年前办強学会,他还捐了钱,跟他情不深,但他在刀口上总是出现,帮人一把,这个人真不简单。

  颐和园的凌晨比‮京北‬多了不少寒意,大概那地方有山有湖,还有那无所不在的西太后。走到仁寿殿的时候,殿外已站了不少太监。康有为被安排在第三名召见。前两名召见过后,天已微曙,轮到康有为进去,首先感到的是殿內一片漆黑,稍闭眼,再定神看,发现殿座虽大,在御案上,却只有两只大蜡烛。御案下斜列拜垫,康有为走上前,跪了下去,脫帽花翎向上,静听问话。

  一般召见时候,太监要先送上“绿头签”给皇上,签上写明被召见者的年龄、籍贯、出⾝、现官等履历,以备省览。可是,这回“绿头签”在旁,皇帝看都不看,表示皇帝对康有为已有相当的了解,虽然初次见面,并不陌生。

  “朕很知道你,”皇帝轻轻地说“翁同龢保荐你很多次了。今年正月初三,朕曾叫翁同龢、李鸿章、荣禄、张荫桓这些大臣在总署跟你谈过一次话,你说的话,朕都知道了。那天荣禄说祖宗之法不能变,你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又何有于祖宗之法,即如此地为外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你那段话,说得不错,他们报上来,大家为之动容。后来朕再看到你的上书,朕深觉不变法维新,朕将做亡国之君,因此决心走这条路。你呈上来的《⽇本变政记》、《俄皇大彼得变政记》,朕都仔细看过了。据你看来,我们‮国中‬搞变法维新,要多久,才能有点局面?”

  “皇上明鉴。依卑臣看来,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本施行三十年而強,我们‮国中‬国大人多,变法以后,三年当可自立。”康有为沉着地答着。

  “三年?”皇帝想了一下“‮国全‬上下好好⼲三年,我相信三年一定可以有点局面了。你再说说看。”

  “皇上既然⾼瞻远瞩,期以三年。三年前皇上早为之计,‮国中‬局面早就不同了…”

  “朕当然知道。”皇帝特别用悲哀的眼神,望了一下帘外“只是,掣肘的力量太多了。在这么多的掣肘力量下,你说说看,该怎么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