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耽美 > 中国性研究 > 王八一落千丈考

王八一落千丈考

目录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中‬海军在西沙群岛抓到一只大耿娼,带回南京,一时哄传。各报驻京记者,都发专电报导。天下第一吝啬鬼成舍我,那时正是北平《世界⽇报》社长,第二天看到各报报导,都说是玳瑁,只有《世界⽇报》一家说是乌⻳,于是打电报给《世界⽇报》驻京记者,查间真相。为了节省电报费,成舍我只发了十个字,全文曰:"人皆玳瑁,我独乌⻳,何也?"一时传为笑谈。

  "玳瑁"英文是hawksbill,是turtle的一类,是⽔生的⻳;"乌⻳"英文是tortoise,是陆生的⻳。(淡⽔生的⻳,多半⽔陆两栖。)‮国中‬最早有"鳖"与"⻳"之分,《说文》上说:"鳖,甲虫也。"《考工记》注:"外骨⻳属;內骨鳖属,按鳖骨较⻳稍內耳,实介属也。"就是说鳖,是有盖儿的爬虫。骨头长在⽪外面(有硬盖子的)是⻳;骨头长在⽪里面(有软盖子的)是鳖,全是背上长壳儿的动物。《说文》这种学名,在实际上、一般运用上,‮国中‬人是不大细分的,大多通称乌⻳,俗称王人耳。

  ⾼⾼在上

  乌⻳在古代,地位是⾼⾼在上的。《大戴礼》中说:

  ⽑虫,⽑而后生;羽虫,羽而后生,⽑羽之虫,气之所生也;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生,介鳞之虫,气之所生也。惟人为傈匈而后生也(王聘珍校⽇:倮匈谓无⽑羽与鳞介也),之精也。⽑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

  由此可见,乌⻳不但是"介虫之精者"、是有壳儿的动物的头头,并且跟"倮(裸)虫之精者"圣人同级。‮国中‬古人对它,歌颂崇拜,一直不断,在那时‮国中‬人眼中,神灵也、吉祥也、发财也。长寿也、解人言也、像天地也、知吉凶也…种种好事,都跟它有关。它不但是圣人级的,并且还坐在圣人怀里,向皇帝"‮八王‬看绿⾖"呢:《礼记》中说:"昔者,圣人建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圣人抱⻳南面,与皇帝北面二比一,皇帝还真吃蹩呢!《史记》有"⻳策列传",记用乌⻳知吉凶时,称它为"⽟灵夫子",古人对它的马庇,可真不小呢!《诗经》中有"我⻳既厌,不我告犹"的诗,可见古人对乌⻳拍马庇,有时它还摆上架子、爱理不理的呢!

  你⻳我⻳

  正因为乌⻳这么风光八面,所以‮国中‬人在对它马庇之余,在称呼上,多想跟它发生牵连,于是,大家就你⻳我⻳起来了。舂秋战国时宋有公子围⻳、楚有斗韦⻳、汉有京兆尹陈⻳、幽州刺史朱⻳、曹魏有典农刘⻳、北魏孝明帝以"神⻳"纪年(公元五一八一五一九),孝昌年间(五二五一五二六)有大臣叱列伏⻳,正始年间(二四0-二四八)有羽林监王元⻳、唐宗室有楚王灵⻳、嗣曹王⻳年、大臣有崔从⻳、王⻳、刘崇⻳、李权⻳、庶僚有乐朋⻳、薛元⻳、协律有李⻳年、进士有张仁⻳、处士有陆⻳蒙、道士有解元⻳、⽩居易叫他侄子做⻳儿、字文籍字夏⻳、张志和本名⻳龄、王俌字兴⻳、贺知章称殷践猷为五总⻳,以⻳千年五聚,问无不知也。五代时前蜀有京兆李⻳祯、宋吕蒙正之⽗名⻳图弟弟名⻳祥,就是吕夷简的爷爷,何承矩之子名⻳龄、范雍的爷爷名从⻳、王大宝字元⻳,又有员外郞董⻳正、郞中王⻳从、陈尧封之子陈渐自号金⻳子、陈季常做"⻳轩"、杨时号⻳山、有侍御史⻩⻳年、有直讲彭⻳年、洪朋字⻳⽗、何兑叫⻳津学者、龚开号⻳城叟、沈与求号⻳溪、王十朋字⻳龄、陆游叫⻳堂病叟、又做"⻳堂"、又以⻳壳做帽子,又有张⻳寿、元谢应芳自号⻳巢老人、室名"⻳巢"、所著有《⻳巢集》、又戴良自署其居曰"⻳⽑庐"、明方渊号⻳鹤山人、清⻩丕烈号⻳巢老人,潘恭寿号⻳潜,潘祖荫做"⻳盫"…这种你⻳我⻳甚至传到月本,⽇本有⻳井昭、有⻳井南冥、有⻳⾕省轩、有⻳田莺⾕、有⻳田鹏斋、有⻳田绞濑…⽇本人之乌⻳也。

  ⻳蛇同组

  不料乌⻳虽然一路风光,不幸慢慢被人造了谣言,集谣言大成的,是《说文》这部书。《说文》作者许慎(约五十八-约一四七),字叔重,河南郾城人。他是汉朝的古文学家,以博通经籍闻名,大家推服他,称他做"五经无双"。许慎在公元一百年左右,完成了一部书——《说文》,这书本是打笔仗的书,是用来驳斥今文学家解经的说法的,不料书中对‮国中‬文字的整理,显出了它的另一层意义,从此以后,它就成为‮国中‬第一部以偏旁编排的字典了。

  《说文》全书分五四0部,共收九三五三字。它决定了两千年中文字典的形式,同时在文字学、语意学等方面,又有着最具影响力的功劳。许慎写这部书的重点,在说明为什么一个字要那样写,他要找出每个字的原始意义,再从原始意义上说明它那样写的理由。就这样的,这书收存了小篆和晚周的许多文字,使我们可以溯源寻,从而解决进⼊古典的许多问题。(《说文》就是《说文解字》,它的真正的价值,直到清朝才被认出来。)

  在《说文》中"⻳"字条下,有这样权威的解释:

  ⻳,旧也。外骨內⾁者也。从它(蛇)。⻳xx与它(蛇)头同。天地之,广肩无雄、⻳鳖之类,以它(蛇)为雄。

  这就是说,乌⻳是没有雄可言的(《列子》中说它是"纯雌"),要生小乌⻳,得跟蛇配才成,正因为如此,所以"⻳xx"与"蛇头"长得一样。《埤雅》中说:"广肩无雄,与蛇为匹,故⻳与蛇合,谓之玄武。"玄武就是指⻳蛇,它后来形成为"北方之神",地位仅次于⽟皇大帝。《民俗》第四十八期收有"嘲州儿童歌",原文是:"面盆脞⽔(脞⽔,贮⽔也)津呵呵(清到彻底也),照见北爷(玄天上帝也)在后座,头⽑披肩手骑(骑,拿也)剑,脚下踏着⻳蛇哥。"这就是玄武拟人化后的造型。《正统道蔵》洞真部(昃下)有"元始夭尊说北方真武妙经",明说这种拟人化的造型是披发跣⾜、踏⻳与蛇,可见⻳蛇同组,早就被‮国中‬人认定不疑了。

  糟糕的是,‮国中‬人的动物学,实在不怎么⾼明。‮国中‬人自古以来,就没把乌⻳观察清楚。‮国中‬人以为乌⻳"无雄",是完全看错了的,这一错就记录在《说文》上,于是积非成是,就传出"王杂俎"所谓"⻳不能;而纵其它者与蛇"的说法了。既然自家人不搞自家人,自家人竟在外面与蛇奷,那做"无雄"一方面的,还有好话吗"

  帽儿改绿

  在元朝时候,有"元典章"规定制度,说娼穿着紫皂衫子、戴角中儿.娼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青头巾与绿⾊是相近的。到了明朝,头巾发绿,绿似⻳xx,于是,各路附会就慢慢在集合了。据《陔余丛考》中"绿头巾"条下:

  明制乐人例用碧绿中裹头,故吴人以之有行者。谓其大为绿头巾,事见《七修类稿》。又《知新录》云明制伶人服绿⾊⾐,良家带用绢布,女无带,伶人妇不带冠子、不穿褙子,然则伶人不惟裹绿巾.兼着绿⾐。按《唐史》及《封氏闻见记》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但令裹碧绿中以聇之,随所犯重轻以定⽇数,吴人遂以此服为聇。明之令乐人裹绿巾,或本诸此也。

  明朝郞瑛《七修类稿》中"绿头巾"条下说:"但又思当时李封何必用绿巾?及见舂秋时有货女求食者,谓之娼夫,以绿巾裹头,以别贵。然后知从来己远。李封亦因是以辱之。今则深于乐人耳。"唐朝从李封用罚戴绿头巾方法整人,当时绿头巾主要是象征人之服,还没有定型成"敝眷"跟别人‮觉睡‬的确定意义,后来⻳蛇之说、⻳xx之⾊、头巾之绿、娼之家,等等等等,各路附会大集合,于是,自戴绿巾而戴绿帽子,就一片绿矣!(绿帽子是清以后的用法,易实甫作《王之舂赋》,有"帽儿改绿,顶子飞红"之句,是最有名的。)

  ‮八王‬出场

  至于乌⻳以外,又有‮八王‬之说,是怎么回事呢?

  知原委,得先谈‮八王‬。

  ‮八王‬作为人名,最早见于《辽史》,辽圣宗时有安州团练使工八副马保祐,留守开京。到了《金史》忠义传中,有这样一段:

  王毅,大兴人。经义进士,累官东明令。贞祐二年,东明围急,毅率‮兵民‬愿战者数百人拒守。城破,毅犹率众抗战,力穷被执,与县人‮八王‬等四人同驱之郭外。先杀二人。‮八王‬即前跪将降,毅以⾜路之,厉声曰:"忠臣不佐二主,汝乃降乎?"躯毅者以刃斫其胫,毅不屈而死。赠曹州刺史。

  这些历史中带出的‮八王‬,就是‮国中‬历史上的早期‮八王‬。但看全文语气,‮八王‬是人名,尚无不雅之称,但到了《新五代史》前蜀世家里,‮八王‬就变质了: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人也。隆眉广颡,状貌伟然。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八王‬"。后为忠武军卒,稍迁队将。

  这段历史中,‮八王‬虽天始不雅,但照《茶余客话》考证:"骂人‮八王‬贼,盖五代王建行八,素盗驴、贩私盐,人骂‮八王‬贼也。"可见不论"贼‮八王‬"还是"工八贼",虽已不雅,并没不雅到和绿帽有关。

  虽然‮八王‬之初,只不过真人真名而已,但从"贼‮八王‬"之后,‮八王‬在北方,慢慢约定俗成,成为乌⻳的俗称,也成为骂人的词儿。慢慢在南方称乌⻳时候,多以‮八王‬代之。一些民间谚语、歇后语,也就全部出笼,像"‮八王‬好做气难当"啦,像"有钱的‮八王‬大三辈"啦、像"‮八王‬看绿⾖——对眼"啦…都是。虽然‮八王‬是北方的口语,但是南方人最初多不知道,《广谐铎》中就有这样的笑话:

  苏人某,有事赴〔北〕京,反至津门,拟做一二⽇游,投寓旅馆。一⽇因事他出,苦不知路径。唤⻩包车(人力车)代步,于是其半強之京话,⾼唤"⻩八车"不止。一般⻩包车夫多侧目视之,而不之应。某乃执一车夫而问之曰:余唤汝,汝何弗应?岂余不名一钱那?车夫怒目答之曰:君所唤者,乃"⻩八车"非"橡⽪车",吾辈非"⻩"(‮八王‬)故不汝应也!甲闻之始不敢再言。后问于京友,京友告以"⻩八车"乃女所坐者,其车大名"⻩八",即南边所称"乌⻳",而街头所停者,虽是南方之⻩包车,然若辈名之曰"橡⽪车",盖车有区别也。甲方知言语之不同,于是不复再唤"⻩八车"矣。

  于法无损

  照"王杂俎"的说法,乌⻳是"污闺之讹",是从奷污了大闺女变出来的;‮八王‬是"忘八"之变,"以其孝、弟、忠、信、礼、义、廉、聇八者俱忘也"。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的。乌⻳‮八王‬的流变,这样解释,显然跟事实与情理都扣不上,自是附会无疑。

  对‮国中‬人说来,对当了‮八王‬的恐惧、厌恶与不甘,可算别具一格。这种恐惧、厌恶、不甘,流传下来,已经到了离奇的程度(在这一方面,好像只有意大利人有几分神似)。在法律上,自己太太与人通奷,"奷夫妇"犯的只是告诉乃论的相奷罪,但却有人在恐惧、厌恶与不甘之余,却提出妨害名誉之诉,因为他认为他当了‮八王‬,而⾼等法院法官竟也有跟着判的。试看一则‮湾台‬最⾼法院法官的驳回理由,就可领教了:最⾼法院民事判决一九六三年度台上字第一○六八号

  上诉人郑祖瑾住⾼雄市左营成功路二号

  被上诉人⽑维理住同右中山路二十三号

  上当事人间,请求损害赔偿事件,上诉人对于一九六二年十月十六⽇,‮湾台‬⾼等法院台南分院第二审判决,提起上拆。本院判决如下:

  主文

  原判决关于命上诉人赔偿及负担诉讼费用部分废弃,发回‮湾台‬⾼等法院台南分院。

  理由

  本件被上诉人诉请上诉人赔偿损害,系以上诉人奷其⽑陈舂子,经法院判处罪刑有案,并在《海讯⽇报》大登新闻,致被上诉人之名誉及精神,均受重大之损害,依民法第一九五条规定,应负赔偿责任,为诉之原因事实(见卷附刑事附带民诉状)。卷查刑事确定判决,系依刑法第二三九条后段相奷罪,判处上诉人罪刑,并未载有上诉人以何种方法,侵害被上诉人名誉情事。按名誉权为人格权之一种,而夫之人格各别,与人通奷,不能谓其相奷人系侵害夫之名誉。又依原判决记载,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海讯⽇报》所刊上诉人与⽑陈舂子通奷之新闻,系由与上诉人同屋居住之闻波告知新闻记者汪宗藩者,并非上诉人发布该项消息,是上诉人亦无在(海讯⽇报》大登新闻,致被上诉人之名誉及精神受损情事。原判徒以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之相好及污闻披诸报端之事,即令上诉人赔偿新台币四千元,尚有未合,本件上诉,应认为有理由。

  据上论结,本件上诉为有理由。依民事诉讼法第四百七十四条第一项、第四百七十五条第一项判决如主文。

  一九六三年四月十三⽇

  最⾼法院法官显然相信:使人当‮八王‬,尚不算侵害"名誉权",因为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夫之人格,各归各的,"与人通奷,不能谓其相奷人系侵害夫之名誉"。这一判例,显示了法律比社会观念进步的一个面,倒是颇为有趣的。

  综合上面的种种讨论,我们清楚地看到‮八王‬每况愈下的种种方面,最后在法律上,甚至当了‮八王‬,也不过乃尔,这对卫道之士说来,真要大发思古之幽情了。因在古代,不但法律上要保护‮八王‬,并且保护得连‮八王‬都要挨揍,唐朝法律虽然对"奷夫妇"判两年(赎铜四十斤),比起今天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不算重,但是它不但"不在自首之例",并且不是告诉乃论罪,而是邻居都可以告发的罪。元朝法律规定不告发是"纵奷",连邻居都要挨罚的。至于甘愿做‮八王‬的,更不得了的。元朝明定甘愿做‮八王‬的,本夫与"奷夫妇"各杖八十六下,明朝清朝各杖九十下,可见当‮八王‬都要挨狠揍。如今‮八王‬就是‮八王‬了,至少不要再挨狠揍,这种进步,都是‮八王‬一落千丈的结果。行文至此,不噤大笑国民亦有德政,至少他们"忘八"之时、"望八"之余,不再打‮八王‬了!

  一九八四年三月七⽇

目录
返回顶部